锤炼类·确切自然的宋词赏析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宋词艺术 https://www.kekeshici.com

锤炼类·确切自然的宋词赏析

【依据】 词贵得本地风光,张子野游垂虹亭作定风波有云:“见说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傍有老人星。”是时子野年八十五,而坐客皆一时名人,意确切而语自然,洵非易到。(刘熙载《词概》)

【词例】

定风波令

张 先

西阁名臣奉诏行。南床吏部锦衣荣。中有瀛仙宾与主。相遇,平津选首更神清。溪上玉楼同宴喜。欢醉,对堤杯叶惜秋英。尽道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傍有老人星。

【解析】 翻开张先的词集,首先令人瞩目的是,词牌下常常注明该词所咏对象和写作背景。如这首《定风波令》 词前就有小序:“霅溪席上,同会者六人,杨元素侍读、刘孝叔吏部: 苏子瞻、李公择二学士,陈令举贤良。”词中逐一写到这些人物。“西阁名臣奉诏行”是写杨元素的清贵身份,“南床吏部锦衣荣”是对刘孝叔的企慕,“中有瀛仙宾与主”是指苏子瞻和李公择,“平津选首更神清”是对陈令举的恭维,“老人星”则是八十五岁高龄的词人的自喻,象这种文人生活中的应酬之作,能写得如此面面俱到,比譬贴切,确非易事。一般说来,欢宴之余的倡酬,其主题本身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主客的感怀常常较为肤浅,如故作深沉忧患之语,又与环境气氛不大协调。所以,如能象张先的 《定风波令》 一词将宴集中的人与事,情绪与氛围这类 “本地风光”作贴切的描述、自然的渲染,就不失为成功之作。后人对这首词的构思多有模仿和借鉴。如袁枚《随园诗话补遗》中记载说:“乙卯春、余在扬州、巡漕谢香泉侍御移尊寓所,有梦楼侍讲、香岩秀才、歌者计赋琴。门下士刘熙即席云:“谢公清兴轶云霄,宾馆移尊慰寂寥。地足骋怀宁厌小,客仍是主不须招。无边烟景刚三月,盖世才人聚一宵。定有德星占太史,千秋高会续红桥。’”刘熙载评张先 《定风波令》 为“意确切而语自然”是恰如其分的。其“意”之确切首先表现在对聚会者身份的点染上。“奉诏行”点出了皇帝近臣的清贵;“锦衣荣”突出了刘吏部的职高位尊; 以“瀛仙”称苏、李二学士,既写出了身份,又写出了其人的潇洒风度,用典而不着痕迹,唐太宗曾在宫城西部作文学馆,以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当时称选中者为“登瀛洲”;这就是 “瀛仙”一词的来历; 以 “神清”誉贤良也是本色之语;“老人星”的自喻和当时当地的情景也妙合无间,《后汉书·礼仪志》中有:“仲秋之月,……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人庙。”“惜秋荣”的时节,有老人在座,于礼有征,不亦宜乎。其“意”之确切还表现在对情绪氛围的准确把握上。这里既不是兴高采烈,也不是忧愁满腹,而是欣喜之中含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惜秋的思绪,这种“平静的获得”(吉川幸次郎语) 是宋初诗余的特征之一。其“语”之自然表现在用词的平易通俗、不事雕琢,音韵的流转自如、无滞无碍。总体上给人一种伫兴而就的感觉,而不见苦思冥想、矫情做作之迹。另外还得力于其人情怀的冲淡疏放,张先身处达官贵人之间,既不自伤自怨,又不故作清高,磊落洒脱,淡然处世,短短一首小词也体现出他“善戏谑,有风味”(苏轼语) 的个性。自然是一种“看似容易成却难”的风格,被古代文人推崇备至。刘勰说:“云霞雕色,有逾化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钟嵘《诗品序》 推重“自然英旨”;皎然 《诗式》评谢灵运诗曰:“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姜夔在论及诗有“四种高妙”时,把“自然高妙”列为极致:“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清代彭孙遹在其 《金粟词话词藻》 及 《词统源流》 中,还提出了“词以自然为主”的理论,王国维 《人间词话》 以“境界”和“隔与不隔”论词,也是本乎自然之旨。他说:“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他推崇纳兰容若也是以“出乎自然”作为立论点;“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需要注意的是,自然不等于天然,天生丽质的佳人不妨淡扫蛾眉,关键在于修饰得恰到好处,不生硬、不勉强。张先 《定风波令》 一词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张先晚年往来于故乡湖州和距此不远的杭州之间,是这一带爱好词的文人社交界的中心人物,苏东坡很可能就是从加入这一社交界而走上词坛的。苏东坡同张先在一起的作词初期,其词作几乎专以社交的赠答为主,转任密州以后,词风才有较大的变化。苏东坡对张先词的自然风味也有所继承。其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 写道:“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半依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语言自然朴素,近于白描,题材亦是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其旷达悠然的生活态度与张先也是一脉相承。诗词以自然为美的价值尺度,源于道家哲学思想。《老子》 云:“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 中以没有外力激动而自然发出的天籁为最高、最美。“自然”与“平淡”、“真淳”、“清远”的美学要求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构成了诗词创作中的一种高品味的审美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