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类·借物寓言的宋词赏析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宋词艺术 https://www.kekeshici.com

抒情类·借物寓言的宋词赏析

【依据】放翁词,惟 《鹊桥仙》(夜闻杜鹃)一章,借物寓言,较他作为合乎古。然以东坡 《卜算子》 较之,相去殆不可道里计矣。(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 卷一)

【词例】

鹊 桥 仙

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況半世、飘然羁旅!

【解析】词贵寄寓。借物寓言,即陈廷焯所说:“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白雨斋词话》卷一) 这种艺术方法、从美学的意义讲,乃是作者在对生活、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中,心灵的外化和物象化,从而构成意象美。因此,刘熙载指出:“词之妙、莫妙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皆是。(《艺概·词曲概》)古代诗词的创作中,有许多借物寓言的范例。《诗经》 中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邶风·匏有苦叶》)寓意是男女交际,必须有礼义以节之。“南山崔崔,有狐绥绥。”(《齐风·南山》)寓意是讽刺齐襄公与其妹文姜的淫乱非礼。历来认为 《楚辞》 是词的真正源头。“予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离骚》)寓意是屈子之培育人才。“恐鶗鴂之先鸣兮, 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离骚》)寓意是良时一失, 则不可再得。因此陈廷焯说 《鹊桥仙》(夜闻杜鹃) 一章,“较他作为合乎古。”

《鹊桥仙》(夜闻杜鹃) 词、写于南宋乾道九年 (1173) 年后,范成大帅蜀,时作者在其幕下任参议官。

词的上阕、开端写作者当时居处的时间、地点、环境。晚春中、作者居处在茅檐人静、暗淡灯光下,倚窗不寐,静听连江的风雨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最能引发羁旅愁思,而无以排遣。作者在 《渔家傲》(寄仲高) 中写:“东望山阴何处是? 往来一万二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抒写出当时同样的心绪。这样心绪的寄寓,在于情景的融合。梁启勋说:“情绪之与环境,常相依倚,若灵魂之于躯体,不可须臾离。写情绪不能离景物,写景物不能离情绪。情绪无形质,景物无精神。必要互相附丽而形态乃得表现。若运用精妙,则写无精神之景物可见其栩栩欲生,写无形质之情绪可见其盈盈欲出。是在技术。”(《词学》 下编) 然后写连江风雨过后的情景,风清月明,林莺巢燕早已栖息,在这寂静的夜里,却又往往听到杜宇声声 “不如归去”的呼唤,更增添了作者的乡愁和处境的凄凉感。

下阕则承接上阕、写出作者当听到杜宇撩拨心弦的凄悲啼叫声,内心的震颤和感受。“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不但催人泪下,难成的孤梦又被杜宇的悲啼而惊破。想从梦中得到一些慰藉的希望破灭了,更增加作者的凄悲感,梦醒之后、如果尚能听到几声杜鹃的啼叫,虽然感到凄悲,却能打破令人生畏的深夜沉寂,从而得到一点抚慰。可是杜宇偏偏又拣深枝飞去,它的鸣声渐渐微弱、模糊,以至消失了。作者的周围死一般的寂静,更使之感触到形单影只,寄身他乡、壮志难酬的孤寂和凄苦。作者这样心绪就寄寓在杜宇的呼唤声和呼唤声消失后的寂静中。

作者的故乡是山阴,有山水之美,是自古以来东南形胜之地。他曾在诗中讴歌:“雪山万点看不厌,雪尽山青又一奇。”(《春日》 其五)“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柳桥晚眺》)他写 《鹧鸪天》: “家住苍茫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 《黄庭》 卧看山。贪啸嗷,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无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只等闲。”作者即使身处风烟如画的故乡,也不堪听杜宇凄悲的啼叫声,要为之动情,为之流泪,又何况书剑飘零,身处异乡。中原烽烟正浓,腥膻遍地。“长绳纵系斜阳住,只手难移故国来。”这样激愤之情是没法消除的。

此词借物寓言所以能构成艺术的意象美,具有感染力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因为借物的描写能将作者心中微妙的感觉、感受、情绪、意象如愿地反映出来,用最少的文字吸附,而能包容更多的意义。所以才能耐人玩味。再从美的内涵考虑,其深刻意义在于能将主体之外的一些客观对象茅檐、蓬窗、夜月、连江风雨、杜宇的啼鸣等具有客观性的意象和表象,与主体身处异乡孤独凄苦的感怀、壮志未酬的苦闷,融合在一起,结成一体。使所描写的客体充溢着主体的感情,从而使作品表现出充分个性化了的审美个性与艺术个性。因此,借物寓言可以写出 “文外之旨”。皎然在 《诗式》 中说:“两重义以上,皆文外之旨。”又说:“但见性情,不睹文字。”写 “文外之旨”、“不睹文字”,即只见景语,不见情语,而能抒写出作者的胸臆。这样写词,虽着墨甚少,但借助读者和给予读者的想象范围却很大,使词的意味更加深厚、浓郁、隽永。陈廷焯说:“诗外有诗,才是好诗; 词外有词,才是好词。古人意有所寓,发之于诗词,非徒吟赏风月以自蔽惑也。”(《白雨斋词话》 卷八)综合以上所述,如果用古人精炼、集中的语言概括借物寓言的艺术方法特征,就是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