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类·逼近大苏的宋词赏析

2023-05-15 可可诗词网-宋词艺术 https://www.kekeshici.com

风格类·逼近大苏的宋词赏析

【依据】陈简斋 《无住词》,未臻高境。惟 《临江仙》云:“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笔意超旷,逼近大苏。(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卷一)

【词例】

临 江 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解析】 陈廷焯评陈简斋 《临江仙》 一词、“笔意超旷,逼近大苏。”(《白雨斋词话》卷一)苏东坡词超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诗为词,扩大、提高了词的意境。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词曲概》)举凡谈玄说理、吊古伤时,送别悼亡、抒发性情、描写景物,无一不可入词。突破了专写绮罗香泽、离情别恨的传统词风。二是词的个性化。词中要抒写作者自身独特的生活感情,而使词具有独特的风格。突破了上代词人在风格上的因袭 以至相同或相似。如冯延巳、晏殊等人的词作,有的互相错杂,难于分辨究竟是谁的作品。三是风格的豪放,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轼自己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成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与鲜于子骏书》)然而,又不能单纯以豪放论苏词。在苏词的佳作中,有的“如春花散空,不著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手批《东坡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归游)写于靖康之难后,作者寄居于湖州青墩镇的僧舍。当夜阑人静时、孤寂一身登上了僧舍旁的小阁,遥望故乡洛阳,触发了对往事的回忆。词的上阕、开始用“忆昔”引出作者二十余年前、在洛阳的岁月里午桥夜饮,“坐中多是豪英”这一令人最难忘怀的人生快事。午桥在洛阳南十里,唐裴度晚年在“午桥作别墅,具燠馆凉台,号绿野堂,激波其下。度野服萧散,与白居易、刘禹锡为文章,把酒穷昼夜相饮,不问人间事。”(《新唐书·裴度传》)其后、午桥遂成为唐宋文人流连觞咏的胜地。作者写午桥夜饮,用清墨淡彩,却勾勒描绘出以坐上群英为中心的有声有色。幽静而又流动、非常富有情趣意味的场面。而在写景中,也衬托出作者当时情感上的波折变化。与群英对饮,酒酣耳热,豪情满怀。当放眼天上地下,则见皓月当空,月光似水。月影倒映在长沟水中,随着漪涟的荡漾在无声中流去,又感到周围的清幽谧静,情感为之一变。然后又将视点转向杏花,在月光下、杏花的疏影铺洒在地上,在朦胧的美的感受中又听到了悠扬凄清的笛声。沟水流月、杏花疏影是写一动一静、却是无声。以无声衬托笛声,而笛声又响彻到天明,使坐上的英豪在感情上受到震颤。在豪情满怀的欢快中、在清幽谧静的悠闲中,从笛声又烘托出淡淡的忧悒和怅惘。作者从景物所抒写的情感变化,既有特性,又富于曲折,所谓“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因此、刘熙载说:“ 《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 “忆昔”,俯注 “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傥谓现在如此,则騃甚矣。”(《艺概·词曲概》)

下阕则是完全抒写作者登小阁当时的个人感怀。“二十余年成一梦”,是作者对自己前半生的慨叹。作者祖居京兆,曾祖希尧始迁洛邑,故为洛人。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寻谪监陈留酒税。及金人入汴,高宗南渡,遂避乱襄汉,转湖湘,踰岭峤,颠沛流离,方抵临安。入仕朝廷后,又屡遭贬谪。因此,用“一梦”写出二十余年生活的艰辛,以及宦海浮沉的酸楚。而令人吃惊的是历尽了劫难,九死一生,却能看到此身犹在,自有 “兴亡梦、荣枯泪,水流东,甚时休”的感叹。作者在这心绪万端百无聊赖中、才会感到 “闲”,而登上小阁欣赏晴朗的夜景。这一“闲”字,既抒发出作者住在僧当时,离开官守,没有言责的轻松感,同时也流露出壮志难酬,对所处境遇的愤怨。着墨很淡,表达的意味却很深沉浓重。自身如此,又何遑论天下国家。至于古往今来的天下国家大事,多少天崩地坼、兴衰隆替的变化,只能付之于三更的渔歌声中了。渔歌声与笛声相照应,都能以特有的旋律、节奏或歌词,唤起了作者当时感情的共鸣,也是在表达了作者悲凉怅惘之情与超旷的胸怀。

此词抒写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虽然词的篇幅较短,寥寥将足十语,但所写的内容却是作者最深层次的感情,是在人生所体验到的曲折多变的豪迈、超旷、苦闷、忧虑、孤寂、怅惘以至失望等心态。超越了当时词的情态与框架模式。逸怀浩气,慷慨悲凉,扩大了词的意境,能 “尽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为此、黄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妙好词选》 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