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绝句,抒写征人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诗的开头两句,以粗大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寥廓荒寒的边地月夜图景。登楼远望,回乐城周围数十里的山丘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沙地,沙子在月光的映照下,晶莹洁白如积雪,周遭寒气袭人。高城之外,天空悬挂着一轮明月,月光洒向大地,更觉凄冷。这如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空寂冷漠,正是触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典型环境。在如此静穆的夜境中,又突然出现了凄怨的芦笛之声,这就很自然地引起了征人的无限乡思。笛声本是凄清,远离乡关的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听到,更觉哀怨不尽。“不知何处”四字,有闻者惊心动容,苦不胜情之意。末句点出“望乡”正意,用拟想中的征人尽望乡的特写镜头,展现了一幅凄苦哀怨的动人场景。“一夜”和“尽”都是着意强调。形象鲜明,意境高远。
前人曾说,李益的七绝,是学王昌龄的。这首绝句的形象完整丰富,韵味含蓄深长,音韵和谐宛转,语言精炼自然,都接近王昌龄。但这首诗已经没有盛唐边塞诗那种乐观豪放的情调,即使和王昌龄《从军行》中描写“边愁”的诗相比,李益诗也是凄凉感伤而缺少雄浑悲壮。这是时代使然,李益从军所到的幽州、河朔等地,中唐时代已成为藩镇割据的地方。这里的边塞士卒们,迫于连年不断的内外战争,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已黯然消失。因而诗人主要抒写士卒们的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就不是偶然的了。
唐初朔方军总管张仁愿所筑受降城,有东、西、中三城,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本诗所指的是西城还是中城,历来注家说法不一。回乐峰指回乐县的烽火台,回乐县故址在今甘肃灵武县西南。
其《受降城闻笛》诗,教坊乐人取为声乐度曲,又有写《征人歌》、《早行篇》为图画者,“回乐烽前沙似雪”之诗是也。(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
绝句李益为胜,“回乐烽”一章,何必王龙标、李供奉? (王世贞《艺苑卮言》)
征人望乡,只加一“尽”字,而征戍之苦,离乡之久,胥包孕在内矣。(李锳《诗法易简录》)
对苍茫之夜月,登绝塞之孤城,沙明讶雪,月冷疑霜,是何等悲凉之境!起句以对句写之,弥见雄厚。后二句申足上意,言芦管之声,随朔风而起,防秋多少征人,乡愁齐赴,则己之郁伊善感,不待言矣。李又有《从军北征》诗,意境略同。此诗有夷宕之音,《北征》诗用伉爽之笔,均隹构也。(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金桥感事》(吴融)
[2019-05-13]
-
《丁都护歌》(李白)
[2019-05-13]
-
《下终南山过斛 斯山人宿置酒》(李白)
[2019-05-13]
-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2019-05-13]
-
《东都望幸》(章碣)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