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史达祖)

2024-08-02 可可诗词网-唐宋词选 https://www.kekeshici.com

史达祖

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双阙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鸯翼。更无人,笛傍宫墙,苔花碧。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办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史达祖随李璧出使金国。在完成使命后的回程中,路过北宋故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逗留三日。这首词就是九月二十一日离开汴京时所作。汴京对史达祖来说有双重的意义:一者是前朝故都,二者是故乡家园。词人来到这块沦陷的土地上,恋阙怀乡,能不感慨系之?再结合此番北行的实际目的,自有许多心思。小题称“怀古”,其实词的内容并不为“怀古”所限。

“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一开篇,作者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心情抑郁的跋涉者的形象。秋风瑟瑟,落叶飘摇,汴京城外,马背上的词人回味着三天来的所见所闻,发出深沉的叹息,一步一回头,不忍匆匆离别而去。“的的笃笃”的马蹄声迟缓而又紊乱,敲打着词人的心,使寂静的郊野更显得冷清萧条。作为一种抒情文体,形象描绘和情节叙述不是词之所长。在这首词中,作者扣住小题,点明特定的时间、气候、地点、人物,为下面的抒情作了必要的铺垫。下文转写叹息的原因。“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古代家宅前后多植桑梓,因此“桑梓”又作为故乡的代称。昔日故乡如画的风景,而今面目全非,锄耰到处,花柳无存。这对词人来说是多么煞风景的事!但这尚是普通家园、寻常巷陌所遭到的骚扰,再看皇宫帝阙又是如何: “双阙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鸯翼。”“双阙”指宫门两旁的楼观,上面雕龙描凤的影子虽然依稀可见,却已是可望不可即了; “九门”代指皇宫,“鸳鸯”是汉宫殿名,“翼”是指宫殿的飞檐。国家已亡,江山易主,皇宫虽依然旧貌,却形同虚设,触目所见,是一片空落肃杀的气氛。这种气氛用以下三句写足: “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这里用了元稹《连昌宫词》中“李谟擫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的典故。唐玄宗精于音律,自己作曲,由宫人演奏,不料让宫墙外的李谟偷学了去。而如今,哪还有昔日的笙歌繁响?更谈不上有李谟这样“擫笛傍宫墙”的人了。那一片碧绿的苔藓,不正说明已久绝人迹了吗?以上所写虽多为景语,但处处包含着今昔对比,流露出亡国之痛。

李璧一行此番到金国的理由是贺天寿节,而实际目的则是“觇金国虚实”,为大规模北伐作准备。史达祖是一位坚定的抗金志士,这次北行又身系重任,所以一方面深长叹喟大好河山沦落敌手,另一方面则被一种即将到来的胜利所激动,他似乎已预见到金人灭亡的日子不远了,收复中原指日可待。词的下片就是这种情绪的反映,手法、格调与上片不同,显得精神振作。“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先以一个对句,从天道、人心的角度,对比金、宋形势,对抗战前途作出总的估价。词人这次使金,亲眼看到中原人民不忘故国、南望王师的动人情景,也充分了解到金统治者内部勾心斗角、离心离德的政治局势,使他坚信天道已变,抗金复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进一步激情澎湃地提出: “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鳌”是传说中的海中大龟,中国九州都在鳌背上,此处“鳌极”喻指天下。在词人看来,只要借助这大好形势,高屋建瓴,就能以不可抵挡之势,一举收复失地。“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二句,有人认为是词人空有抱负、不被重用的愤懑之语,这样理解似与作者创作此词时的身份和整首词的内容不相符。史达祖为韩侂胄所用,以至“拟帖拟旨,权炙缙绅”,此次被派使金就是被委以重任。在这样的时候,是没有理由发牢骚。在我看来,这是史达祖不肯以诗人自居,而对自己的政治才干表现出十分的自负。他觉得现在正是从事抗金伟业的时候,吟诗填词尚属“余事”,无暇顾及。因此结句说: “办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待到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再来从容地吟咏风月,庆贺升平吧!下片热情高涨,议论风发,逆挽上片的低回悲沉,使整首词在一片凯旋声中终曲。且不论史达祖战略眼光是否幼稚,就词论词,这一首《满江红》,确是辛派爱国词中的一声强音。词中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也为人们平添了几许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