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满庭芳 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风老莺雏2,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3。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4。人静乌鸢自乐5,小桥外、新绿溅溅6。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7。年年。如社燕8,飘流瀚海9,来寄修椽10。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11。憔悴江南倦客12,不堪听、急管繁弦13。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14。
【释】
1.溧水:今江苏省县名,位于南京市东南,宋代属江宁府。无想山:清嘉庆修《江宁府志》卷十:“无想寺,在淋水县南十八里无想山。”
2.“风老”二句:“老”、“肥”两字之处都作使动词用,意谓暖风吹莺雏长大,夏雨润梅子肥圆。“雨肥”句用杜甫诗:“红绽雨肥梅。”
3.嘉树:佳木。清圆:树荫清凉又圆正。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
4.衣润费炉烟:因地势低下,空气里水分多,故衣服潮湿,需花费很多炉烟来熏烘。亦有时间绵长之意。
5.鸢(音yuan):《尔雅·释鸟》:“鸢,乌丑,其飞也翔。”古以鸢为乌类,故二字连举。
6.新绿:新涨的绿水;溅溅:水浅急流貌。
7.“黄芦”二句:白居易《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九江:即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
8.社燕:江南一带,燕子每于春社日来,秋社日去,故称社燕。
9.瀚海:沙漠。此处泛指荒僻地区。
10.修椽(音chuan):承屋瓦的长檐子。燕子往往筑巢于此。
11.“且莫思”二句:化用杜甫《绝句漫兴九首》:“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身外:指功名事业为身外之物。尊:同“樽”,酒杯。
12.江南倦客:诗人自称。倦客谓倦于作客、做官。
13.急管繁弦:管弦原指乐器,这里借指音响激越、繁复的音乐。
14.簟(音dian):竹席。古人常用“簟枕”比喻闲居生活。“容我”句:典出《宋书·陶潜传》:“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直率如此。”
【译】
春风里,小黄莺的歌喉
渐觉老练,
雨丝中,润得梅子
渐见肥鲜。
正午时分,嘉树阴影
清静凉圆。
我的住处呀,在潮湿低洼
的山边,
衣物常年潮湿,
颇费炉烟。
人心静,连鸟儿
也乐舞翩跹,
小桥外,新涨的绿水
急流溅溅。
我久久地
凭倚栏干,
望着黄芦苦竹,
环绕着宅院,
我也要像白乐天
在九江泛船。
唉!年年——
我就像那春社时来、
秋社时去的社燕,
飞过荒僻的地方,
寄身在他人的屋檐。
暂且莫管那身外的功名吧!
且去饮酒欢乐在杯前。
可是,我这憔悴的江南游子呵,
已经不起撩人的急管繁弦。
请在这歌筵间,
先安放上枕席,
好让我醉时安眠。
【评】
此词是作者39岁时任溧水县令时作。溧水虽属江南富庶之地,但美成才高气盛,志向高远,长期困顿于远离京城的江南一隅,胸中自然郁结着有志不获骋的不平之气。此词即景抒情,忽喜忽悲,以乐衬悲,以悲托乐,一波三折,极尽顿挫捎折之妙。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老”、“肥”本两个形容词,皆用作动词使用。风吹莺雏长大,夏雨润得梅子肥圆,有时间延续的动作,极具形象画面之美。两处各用典:杜牧“风蒲莺雏老”(《赴京初入汴□胜景即事》)、杜甫“红绽雨肥梅”(《游何军山林十首》)。一经点化,更具工巧奇崛。八字一出,初夏美景活脱目前。
“午阴嘉树清圆”,则将镜头贴近这个初夏美景的一个近镜头,写正午的阳光直射树顶,树下泛出一个清凉的圆阴,此句从刘禹锡“日午树阴正” (《昼居池上亭独吟》)化出,以“圆”易“正”,大概是韵脚逼出,却恰具创造活力。“清圆”二字,直逼人的感觉器官,去直觉那清凉圆润之美。
上一大句为乐境,下一大句则为哀景:“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此句一出,白乐天“住近湓江地低湿”之意顿出,天涯沦落之意已暗伏,由“地卑山近”而生发出“衣润费炉烟”,见出宋后“以俗为雅”消息,日常生活场景日趋登堂入室。“费”字句连“衣润”“地卑”、“山近”、“雨肥”诸字,颇具照应之功。此句用乐天“住近湓江地低湿”之典,却不用完,下句也仍不用“黄芦苦竹绕宅生”之半句,而是宕开一笔,转写乐景:“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虽有“地卑山近”之苦,但我心静,则观乌鸦老鹰(鸢yuan,老鹰)之辈也在乐舞翩跹。而“新绿溅溅”四字,色如泼墨,声如湍流,如画如乐。然后,词人笔锋一转,才转入上述乐天的下联之意:“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有盘马弯弓,引而不发之妙。
上片乐、哀相错,极尽含蓄蕴藉之妙,下片直抒心曲,发尽牢骚,但也仍用乐哀相转的方式。先哀:“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以“瀚海”极写世界之大,飘流之广,以“修椽”,极写居地之小,范围之狭,以大写小.极尽悲意。词人忽作旷达:“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用杜甫:“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绝句漫兴九首》)句意,引出“尊前”酒景,暗伏下文醉时境界。然“举杯消愁愁更愁”,因为: “憔悴江南倦客”,早已“不堪听,急管繁弦”,唉!还是“一醉解千愁”吧!“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用陶潜典故:“我醉欲眠卿可去”。以欢娱达观之词,披露悲颓沉郁之心境。
全词虽忽悲忽喜,乐哀折转,实则总体上是抒写沉郁不得志的心境,其乐境写哀,恰是增其一倍的效果,而达波折委曲、沉郁蕴藉之妙。全词几乎句句用典,却又能句句如同己出。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