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好事近 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②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③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注释】 ①万花川谷:作者的花园。因花木很多,故名为万花川谷。②诚斋:杨万里自名他在吉水的书室为诚斋。③修竹:竹长而直,排列很整齐,称修竹。
【译文】 皎洁的月光没有朗照诚斋书房,竟先将她的清辉洒遍万花川谷。不是诚斋照不到清朗的月光,是满院修长的翠竹把书斋隐藏。
万花丛中,举目遥望,才是十三的夜晚月儿就这般亮,似无瑕美玉晶莹闪金光。这还不是秋光最奇绝的时候呢,十五、十六的圆月令人更神往。
【集评】 阙名:“杨万里不特诗有别才,即词亦有奇致。其《好事近》云:‘月未到诚斋(略)。’昔人谓东坡词是曲子中缚不住者,廷秀词又何多让?乃知有气节人,笔墨自然不同。”(清·王弈清等《历代词话》卷七引《续清言》)
【总案】 古往今来,写月的文学作品可谓洋洋大观。在这众多的作品中,杨万里的这首《好事近》称得上是独标一格的。在艺术表现上,作者有意无意地造成一种蓄势,间有延宕,忽而又以平中出奇之笔,层层晕染,使笔下景物恍如画境。首句“月未到诚斋”,写月而不见月,造成一种蓄势。接句“先到万花川谷”,使读者豁然开朗。这里用“到”与“未到”来写月亮的动势。三四句又是一个延宕:“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解开了“月未到诚斋”的原因——为庭院中的竹林所掩蔽。词的后片进一步运用先平后奇的手法,给人留下不尽余意。十三之夜,月色已如此皎然如玉了,可还不是月色奇绝之时,若到十五、十六,月色将更加令人迷醉。写十三月色之美是实写,而十五、十六月色之奇绝,则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整个后片实则是为前片画幅留下了一段意到笔不到的空白处。而唯此空白处,才显出灵气。值得指出的是,作者是在写月,但又不全是写月,更重要的是借月写人。应当说,作者笔下的月、花、竹既是作者生活情趣的一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花的芬芳、竹的正直、书斋所象征的博学,以及用来作比喻的玉的坚和洁都透露出一种高贵而雅洁的审美情味,而清寒如玉的月光也就寓有更丰富的人格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