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
《定风波》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②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④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⑤山头斜照却相迎。⑥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⑦
【注释】 ①三月七日: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即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②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又称螺丝店。③吟啸:吟诗长啸,表达闲适之情。④芒鞋:芒草编织之鞋。蓑(suo梭):蓑衣,即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⑤料峭:微寒的样子。⑥斜照:斜阳。⑦潇洒处:遇雨的地方。
【译文】 莫听那风雨吹林打叶声,何妨低吟高歌慢步行。竹杖草鞋轻便胜于骑马,有何可怕?我甘愿披蓑戴笠,在烟雨之中度一生。料峭的春风将醉人吹醒,我仿佛感觉到阵阵寒冷。山头的斜阳又蓦地笑脸相迎,回首走过的风雨之地,一切都毫无踪影,哪有什么风雨与天晴!
【集评】 清·郑文焯:“此足徵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手批东坡乐府》)
现代·夏承焘:“这首词,作者借在风雨中不怕风雨的心情,来表达人生虽有挫折也不必畏缩、灰心的意思。在旁人都狼狈的情况下,表现了他的倔强和乐观。其时作者在贬谪中,他觉得:政治场合的晴雨表是升沉不定的,不如归去,作一个老百姓,不切实际的幻想‘也无风雨也无晴’。”(《唐宋词选》)
现代·胡云翼:“这首词写途中遇雨一件小事。写的虽然只是极平常的生活细节,却反映了作者胸怀开朗的一面。‘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种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作者这时在贬谪中,在他看来,政治上的晴雨表也是升沉不定的。词里似也含有不计较地位得失、经得起挫折的暗示。”(《宋词选》)
【总案】 出游遇雨,“已而遂晴”,本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而作者独具慧眼,从大自然的阴晴之变,品味出政治生活的瞬息万变。不仅描写自然,而且兼指社会。个中意蕴,甚是丰富,绘读者创造出充分驰骋想象的天地。“一蓑烟雨任平生”与“也无风雨也无睛”,则表明了作者对待人世沧桑的达观态度,词品、人品,宛然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