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四川省)人。父洵、弟辙皆工文,世称“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曾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等。神宗熙宁中,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要求外调,先后出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王安石罢相后,他因作诗讽刺新法,酿成“乌台诗案”,入狱,贬黄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废除新法,苏轼被召回,迁任翰林学士、侍读、龙图阁学士。这时,他又不赞成全盘废弃新法,引起旧派疑忌,又出任杭州、颍州、杨州、定州等地知州。在地方官任上,他曾作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好事。哲宗亲政后,起用新党,他又成为新贵打击的对象。被贬惠州(在今广东省)、儋州(在今海南省)。徽宗即位,遇赦北还,卒于常州。苏轼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大作家。在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歌方面,他是宋诗的著名代表人物;在书法方面,他又是著名“宋四家”之一。而在词史上,他更占有突出的地位。苏词对词创作起着革新作用。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使词作仿佛“挟海上风涛之气”,格调雄健顿挫、激昂排宕。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并试图打破声律对词的束缚。苏轼词风还呈现多样化的特征,除了“大江东去”一类壮词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有《东坡乐府》,存词三百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