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欧阳炯《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
(五代)欧阳炯
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金陵,南倚巍巍钟山,北面浩浩长江,虎踞龙盘,形势险要,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诸朝都曾建都于此;但这些朝代国祚皆短,繁华倏忽即逝,所以在历史上金陵又往往成为亡国的见证,而金陵怀古则几乎成了历代文人笔下的一个热门话题。唐人这类诗作已经不少,但在词中以金陵为题材而咏怀史迹者,恐怕当以此作为最早的一篇。
词一开始便简笔勾勒出了傍晚时分的金陵景象:长江两岸长满了郁郁莽莽的丛草,天的尽头悬挂着桔红色的落霞,这落霞映入水中,形成闪闪跃动的波光,而江水则在默无声息地流淌。表面看来,这似乎是纯粹的景物描写,其中并未表现什么情感,但深一层看便可发现,在这平缓、寂静的场景中,却隐寓着一种落寞、荒寒、惨淡的气氛。你看,时间被安排在“晚日”,选择的景物则是“岸草”和“落霞”,所有这些又都与昔盛今衰的“金陵”紧密相关,这便不能不使人产生萧飒衰败之感;而江水之后着以“无情”二字,更饱含一种“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的沉痛意味,从而不由得令人去回首历史上那一幕幕繁华竞逐、悲恨相续的往事。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六朝统治者凭借金陵的险要形势,利用江南地区的富庶,无不穷奢极欲,居安忘危,极尽享乐之能事,以致国破家残,败亡相继,在历史上留下了狼藉的声名。“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寥寥九字,以凝炼的笔墨,高度概括了这一史实,兼点明全词题旨,令人在历史教训的回味中产生强烈的心灵震颤;而“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二句,更从现实景象的惨淡、凄凉着笔,将词意向纵深引进。“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三年时间筑成此台,以供自己游乐。然而,随着吴国的败亡、时间的流逝,一切的一切都已荡然无存,能够看到的,只有残破的旧苑荒台和横亘古今的明月,所以李白《苏台览古》有云:“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在本词中,作者化用李白诗意,又以创造性的手法,将吴国史实与六朝史实相比照,借苏台上空那轮明镜般的、曾照过西子(即西施,传为吴王夫差的爱妃)的圆月,来照耀金陵这一屡经历史风云的江城,从而不仅突现了一个荒寒、凄冷的境界,而且蕴含着沉重的感慨,令人读来,生无尽悲思。
本词作者欧阳炯生活在时局动荡的五代、赵宋之际。他少事前蜀后主王衍,又事后蜀孟知祥,后蜀亡,跟从孟昶降宋。由于他目睹了五代诸国相继败亡的历史事变,而又对这种事变有着切身的体验,因而在这首《江城子》中所抒发的感慨就远比一般人来得深刻,其表现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中,也深寓着总结历史教训、借昔鉴今的现实意义。
从承前启后的角度看,此词显然受到唐人刘禹锡《石头城》一诗的影响,而又直接开启了宋人王安石《桂枝香》一词的先声。刘诗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王词的“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都与此词有着一种或隐或显的内在相通。依此看来,这首词在以金陵为对象咏史诗史上,无疑具有独特的地位,而它能以清新苍凉的风格出现在充满脂粉气息的“花间”词坛上,则尤为难能可贵。
-
(清)孙廷璋《卜算子·又是夕阳边》原文鉴赏
[2019-05-14]
-
(宋)辛弃疾《卜算子·漫兴》赏析
[2019-05-13]
-
(宋)杨冠卿《卜算子·秋晚集句吊贾傅》原文赏析
[2019-05-13]
-
(明)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原文赏析
[2019-05-13]
-
(清)吴兰修《卜算子·绿剪一窗烟》初秋月夜吟赏之作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