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2024-03-29 可可诗词网-唐宋元小令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宋)陆游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此词为乾道八年(1172)陆游四十八岁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川陕宣抚王炎幕中时作。高兴亭在南郑子城的西北,正对着终南山。南郑当日在宋西北抗金前线,陆游渴望由此出征平定中原。从词的题目中就反映出这种愿望。“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写出了登台的形势,角声和烽火,构成一片前线紧张气氛。这里角声哀,指其悲凉凄厉之音,不是指人之感受。“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三句写登台豪情。悲歌击筑,使人联想易水送荆轲时高渐离击筑场面,这里之悲为悲壮慷慨之意,否则“此兴悠哉”之兴就无法理解了。台名高兴台,作者有意分别点出台名。面对烽火,耳听角声,悲歌击筑,登高酹酒,而总结以“此兴悠哉”,前面紧张的前线气氛正好反衬作者之壮志豪情,为下文作了铺垫。

换头处,点明题中七月十六夜望长安南山意。“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忽然月上_南山,暮云一扫。月好像领会到诗人登台是为了遥望长安之意,所以特地扫开暮云。“多情谁似南山月”即谁也不如终南山上月亮的多情,能为诗人扫开暮云,让其纵目远眺,望到长安(实际为想象与夸张),因此想象长安的“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该正在那里等待收复大军的到来。长安当时为金人占据,说长安景物渴望人去,即意味着收复。

陆游在南郑前线九个月是一生最难忘的经历。有许多诗写当时对收复的渴望,但大多是事后的追忆。而这首词却是当时即兴之作,值得重视。陆游那些诗篇,大多直写灭胡,这首词却写得比较委婉,上半阕直书登台之事,下半阕却将景物拟人化,景犹如此,人怀可知。这种写法在陆游爱国词中较有特色。

在写法上富有错综的变化。上半阕象是一气倾泻,下半阕借物寓怀,是一大变化。在交代题目的方式上也独具匠心。高兴台三字分别嵌在三句词中。“七月十六日晚”则从月亮暗示。南山之名直点而长安却用灞桥、曲池借代,终篇不出长安二字。望终南山是宾,望长安应是主旨所在,而却偏偏用“灞桥烟柳,曲江池馆”两句来指代,加重渲染。烟柳是自然美景,池馆是人工宫苑,两句正好包括都城长安景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也见到遣词立意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