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赏析

2024-06-04 可可诗词网-唐宋元小令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宋)苏轼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在中国词史上,最初从塞外戈壁滩上弹奏出的敦煌民间词,本充满着乡野的泥土气息。但自晚唐五代倚筵公子、绣幌佳人“移植”以后,词就失却了它身上的泥土气,而涂抹沾染上了浓厚的脂粉气、都市味。词的抒情主人公总是在都市化的亭园楼阁、歌台舞榭里流连,很少顾盼乡野里的泥篱茅舍。至北宋中叶,“土生土长”于川中眉山的苏轼,虽然也曾在官场上、都市里混过多年,但身上的泥土味还没销磨尽,对养育过他的农村乡野,仍充满着一种亲切感。他以“耦耕”者的身份、拓荒者的勇气,将乡野的泥土味、农村的寻常自然景物引进词坛,带着他无数的读者,从都市的红尘香雾里穿出,走进了满目桑麻艾蒿、清新恬静的乡村。

这里,新雨过后,遍地莎草(一名香附子)平整整、软茸茸、绿油油;松软软的乡村沙路,湿润无尘,“走马”其间,舒适愉快。其时风和日暖,路边地头桑麻、艾蒿茂盛,阳光照处,绿浪滚滚,光鲜耀目;和风吹来,阵阵幽香(艾蒿,揉之有香气),令人心旷神怡。作者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直想“收拾耦耕身”,离开暗礁密布、喧嚣闹杂的官场回到古朴清静的乡村,过几天清淡闲适的日子。

作者在这首词里摄取的只是徐州城外乡村的一两个小镜头,而且是以“使君”(徐州太守)的身份及其特定的审美情趣来选景的。元丰元年(公元1078)春夏间,徐州大旱。时知徐州的苏轼曾往徐州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他的《起伏龙行》诗序说:“徐州城东二十里,有石潭。父老云,与泗水通,增损清浊,相应不差,时有河鱼出焉。元丰元年春,旱。或云,置虎头潭中,可以致雷雨。用其说,作《起伏龙行》。”后老天“显灵”,果降雷雨。作为“父母官”的苏轼,喜中自禁,复又前往石潭“谢雨”,一路上写下五首《浣溪沙》;从不同的角度摄下了农村生活、景致的几组镜头,本词为其中第五首。本词不仅体现了作者求雨且得雨后轻松愉快的心情,也表现了对农民丰收有望的喜悦及其对农村生活的理解。作者此时虽乎为“使君”,但他是以“此中人”的平等态度来观察、表现农村生活,没有“城里人”或官僚所常有的对乡野的蔑视,正因如此,或许本来颇荒凉的乡村才在苏轼的笔下显得那么清新鲜活,那般富于诗意。作者也是全身心地感受、欣赏乡村景色,即调动视觉俯视(上片为“走马”时俯视之景)、远眺(下片为平视远眺之景),又调动嗅觉(闻艾蒿香气)、触觉(感受到阳光“暖”和)来感受,多角度地表现出对农村生活、景色的热爱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