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钱季重《鹧鸪天·落魄天南意未降》原文赏析

2025-01-12 可可诗词网-唐宋元小令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清)钱季重

《鹧鸪天·落魄天南意未降》

落魄天南意未降,倦游何处覔归艭。几时载酒携红袖,终日焚香坐碧幢。寻杜若,采兰茳,清愁怕见影双双。才能吹得灯儿黑,明月无言又到窗。

 

孤独是一种深刻的精神危机,也是人类的一种“根本烦恼”。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有孤独感。浑浑噩噩者不知孤独为何物,醉生梦死者不愿正视其孤独,而哲人,骚人,先觉者几乎都有过孤独的体验。从行吟泽畔的屈子到荷戟徬徨的鲁迅,从沧然涕下的陈子昂到拍遍栏杆的辛稼轩,无一例外。为了排遣孤独,释放苦闷,就要喝酒、做梦、诉说,这样就有了许多浸淫着人类所共有的孤独意绪的词章。这首《鹧鸪天》写的也就是这么一种摆不脱,丢不开,放不下的孤独感,词人将孤独当作一杯酽酽的茶,在浓浓的苦涩中独自品味着凄凉的人生。

“落魄天南意未降,倦游何处寻归。”词人漂泊南国,潦倒穷愁,所谓“落魄”者,正是个不得意也。或是因“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或是因“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唐王勃《滕王阁序》)或是因官卑职微,为斗米而折腰,或是因居人檐下,求升水而存活。但虽是落魄,意气尚未消尽。岂止未消,直是未降。此句一抑一扬,写出个落魄且英雄,胸胆尚开张之意。但豪气虽不减,落魄却是事实。对于富有个性,感受敏锐的词人来说,不得意尚可,不得志则更难接受,中国历代文人的最高理想是功成身退,如今眼见得功业难成,就只有归乡退隐之路了。看惯了夕阳古道、西风瘦马,看惯了扰扰官场,攘攘人生,词人终于抬起疲倦而酸楚的泪眼,开始寻找归家的路,回乡的舟了。但“何处”二字一转,疲倦中添进了迷惘,“寻觅”而不知在“何处”,又是个不得意。当然这“归不得”中自有许多难言之隐痛,而意未降,气不平,当是一条重要原因。归家不得,唯有怅望江海;身在天南,心却可以神游沧州。“几时载酒携红袖”,写诗人想象中的自在生活。李白《江上吟》曾写道:“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描绘了一幅湖海散人的清旷生活图。但“几时”一转,又表明是为可望而不可即之景。而回到现实,仍是心在沧州,身落无南。希望是多姿多采的,现实却是单调苦闷的:“终日焚香坐碧幢。”一缕沉香,一缕乡情,终日长坐,形如枯槁。写尽单调平庸、冷落无味之状。

上片写落魄潦倒,只身天南,已富有孤独之叹,下片则全力写孤独之感。“寻杜若,采兰茳,清愁怕见影双双,才能吹得灯儿灭,明月无言又到窗。”这几句写孤独“欺人太甚”,句句紧逼,描写了一种无可排遣,无可逃避,无往不在,无时不在的孤独。“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屈原《九歌·湘夫人》)“寻杜若,采兰茳”,本为寄托相思,聊慰寂寥之怀,但又怕涉江采芳时,临水对影,反照出孤独情怀。“怕”字写词人尝尽孤独滋味,触处生愁,预为防范的微妙心理,十分凝炼。既然出外“怕见影双双”就只好依旧焚香独坐了。长日如年,情何以堪,夕阳西照,形影相吊,守着碧幢,“独自怎生得黑”。白日寂寞,有着挨不过的孤独,等到夜幕降临,上了灯儿,又照出幽长而孤独的影子,孤独正是如影随身,无计可消除,“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无可奈何之际,只有吹灭灯儿,送去影子。谁知灯影才离,月影又来,从窗隙中进来的月光又照出一个更加清幽,更加孤独的影子。王安石写花影有“刚被太阳收拾去,却叫明月送将来”之句,这首词结尾两句与此构思相似,而意境迥异,表达也更为含蓄。

这首词所写虽是前人涉笔较多的题材,但作者摹影传神,写得“熟”而不“烂”,耐人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