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原文赏析
(五代)李 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拢。
深秋的夜晚,妇女们为了给远方的游子或征人赶制寒衣,把练帛放在石块上,用木杵捶捣着。在这单调而有节奏的捶打声中,她们的脑海中浮现着远方的他的身影,捶打声诉说着亲人离别的凄苦,寄托着相思的深情,或许还包含着一丝团聚的盼望。这声音在广袤的夜空中扩散开去,似乎会伴着月光一直传到亲人的耳边。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征人游子,在异乡的寒夜中,望着那清冷的月光,心在沉落下去,而幻觉中的捣练声似乎是那么真切,会唤走他的归魂。自两晋以来,“捣练”就成为文人墨客的诗料,被反复吟咏,唐代的李白、杜甫就都有过这类诗作,而在这些诗篇中,用那如泣如诉的捣练声和无限度跨越空间的月光将居家的妇女与异乡的征人游子联系起来,已几乎成为一种定式。李煜这首《捣练子》也是运用了捣练声与月光这两个意象,但其抒情主体既非居家的妇女,亦非客居的征人游子,他的身份并不明确,词只是写这不寐之人在深夜对捣练声、明月光及簌簌寒风的感受,即使是这种感受亦写得隐隐约约,但全词传导出一种复杂而博大的思绪。
小庭在院之深处,唯其深故显其静,但庭小且空,这“空”就显然不仅着眼于空间而言,不仅仅是写实,而是重在就其心境而言。我们往往要从生活中跳开一步才能更深刻地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不少诗词都表现了这一点,让抒情主体与外界生活拉开点距离,使其在孤独静寂中返观内视自我情感。因此,“深院静,小庭空”六字,一是状抒情主体之处境,二是为闻砧声作铺垫,三是折射出抒情主体心境上的空寂。寥寥六字,平平淡淡,内涵却极丰富。
就在这片空寂中传来了砧声,断断续续,时有时无。砧声是从远处发出的,因风方能传至耳畔,这就照应了前文的“深”字。砧声是细微的,在断续有无之中,只有于静寂中方能听到,又照应到前文的“静”字和“空”字。“断续寒砧断续风”顿挫回复中使人感到时间流程的延宕,写的是砧声风声,呈现的却是侧耳凝神静听捣练声的抒情主体的形象。说砧寒,风自当更寒,归根到底还是人心之寒。空寂为砧声所打破,人心为砧声所牵动,引发思绪万端,故言“无奈”,故言“人不寐”。“夜长”即是“断续寒砧断续风”所暗含的时间流程的指明。
砧声本是无形的,可是词人却说它伴随着月光一道来到他的窗前,那凄苦地诉说着离别之情的砧声被抹上了惨淡清冷的月光。月光本是静静地照在帘栊前,词人却说它随砧声而至,仿佛它也是在空气中飘动着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产生了奇特的艺术效果,因为砧声和月光这两个意象有特定的共同内涵,它们维系着一种情思的两端。在漫漫的长夜里,在静寂的深院中,耳闻阵阵的捣练声和风声,眼见凄清的月光,词人难以入眠。但是,我们不必落实地说他正思念着某位远方的亲人,更不必确凿地指出这是他亡国后产生的故国之思。这首词传导出的并不只是一已的别离之悲,而是一种博大的对人生悲剧意义的体验,是每一个有丰富生活阅历的人都曾体验过或都能理解的一种复杂的情感。
-
(清)孙廷璋《卜算子·又是夕阳边》原文鉴赏
[2019-05-14]
-
(宋)辛弃疾《卜算子·漫兴》赏析
[2019-05-13]
-
(宋)杨冠卿《卜算子·秋晚集句吊贾傅》原文赏析
[2019-05-13]
-
(明)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原文赏析
[2019-05-13]
-
(清)吴兰修《卜算子·绿剪一窗烟》初秋月夜吟赏之作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