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赏析二
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原文
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赏析一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被人称作“名篇”,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这篇散文里几乎没有形容词和比喻句,也缺少抒情与警句,它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平实、从容。平实的语言,从容的叙述,是一种风格,也显示了作者的一种心态。游记是记实体,数字往往体现出一种外在的真实,所以作者不厌其烦,大量运用数量词,以突出事实与状貌。如“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入山大约五公里就到双龙洞口”,“如果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在那里开个会”,“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等等,用数量词给读者非常直观的感觉。
叙述的从容突出表现为多用口语化的短句。就像平时谈话一样,不急不慢,娓娓道来。不用书面体的长句,不堆砌形容词;往往一句长句,宁愿断成几个短句,以保持谈话的口吻。例如“我因为足力不济,没有到”、“从洞顶下垂,凝成固体的,就是石钟乳,点滴积累,凝结在洞底的,就是石笋,道理是一样的。”这些短句,很生活化,切近读者,就像旅游活动本身是日常生活事件一样,能取名实相符之功效。
叶圣陶写作此文时已是63岁了。这样的年龄,阅历多了,见识广了,往往会有淡泊宁静、返朴归真的心境。简古平实的语言,从容不迫的叙述,不仅与这种心境相契合,而且是这种真心境的流露。他的心境是平和的、淡淡的,但不无真切的感受和意味。当他看到游人拥挤时发出感叹:“这种情景,莫说徐霞客,假如达夫还在人世,也一定会说二十年前决想不到。”世事变迁,点到为止,并不由此生发什么政治的或社会的意味,如新旧社会对比之类的联想。作者对于旅游景点把石钟乳、石笋比作仙家、动物、宫室、器用等名目不感兴趣,而对工友把瀑布比拟为急雨、残星组成的奇景却感到“越看越有味”、“意境高得多了”,这不仅反映了他的真知灼见,也透露着他心境的和谐交融和宁静致远。仙家、动物之类的比喻都是单个景象,并不构成和谐的艺术空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分离的,而工友比喻的“奇景”,则是一幅画面,各部分之间和谐地融为一体,这就是“意境”的真谛。
这篇散文另一个特点是知识性。作者介绍了岩洞、石钟乳、石笋的形成,讲了酸性碳酸钙与水的长期化学反应。当然,作者也是听来的或看来的,但通过他的“转叙”,关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知识得到了传播。叶圣陶是文学家,也是教育家。在这篇游记中专列一段讲自然知识,想必是教育家的“职业习惯”吧。
作者还引经据典。一是查《徐霞客游记》,二是查郁达夫的游记,并摘录了他们的游记内容以供参证。这不仅给读者一种历史感,同时也增加了游记的文化品位。旅游其实是一种学习,对作者对我们都是如此。
-
茅盾《雷雨前》赏析二
[2018-10-19]
-
许地山《落花生》赏析二
[2018-10-19]
-
西西《看画——《胡子有脸》代序》赏析
[2018-10-19]
-
宗璞《哭小弟》赏析
[2018-10-19]
-
邓拓《可贵的山茶花》赏析
[201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