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音乐文化风貌的形成与那些写音乐的古诗词大全

2018-07-06 可可诗词网-其他题材 https://www.kekeshici.com

历史地看,唐代音乐文化风貌的形成,受到多重文化因素的浸渍。文人音乐也不例外,它既内含汉族传统的音乐文化,同时也包括文人音乐传统及东渐的西域音乐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对唐文人的音乐观念,诸如音乐的历史观、音乐的社会观、音乐的美学观的形成都有直接的影响。

唐文人音乐历史观的深层基础是汉族传统文化。三皇五帝音乐的古老渊源仍深印在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中。如崔令钦《教坊记·序》仍将阴康氏制舞,舜作歌为音乐之始原。对西周以来的雅乐传统的接纳更是这种认同的表现。段安节《乐府杂录·序》说,郊礼雅乐,“《韶》音尽美,《雅》奏克谐,上可以��天降神,下可以移风变俗也”。令狐峘等不少文人对雅颂之音仍推崇备至:“万舞当华烛,箫韶入翠云。颂歌清晓听,雅吹度风闻”;“古乐从空尽,清歌几处闻。六和成远吹,九奏动行云”(滕珦《释奠日国学观礼闻雅颂》)。基于这样的历史观念,不少文人官宦便积极参与到雅乐乐章的创制中去。据《旧唐书·音乐志三》载:“贞观二年,祖孝孙定雅乐。贞观六年,褚亮、虞世南、魏征等作词”,有祀昊天于圆丘乐章八首:《豫和》、《太和》、《肃和》、《雍和》、《寿和》、《舒和》及《凯安》等。中书令张说为玄宗作封泰山祀天乐章十四首,等等。除此之外,在文人中也有不泥古制,不重雅乐外在礼仪,而重雅乐“情”、“意”的音乐历史观念,其代表是白居易。他认为:“礼莫备于三王,乐莫盛于五帝,非殷周之礼不足以理天下,非尧舜之乐不足以和神人。是以总章辟雍,冠服簠簋之制一不备于古,则礼不能行矣;干戚羽施、屈伸俯仰之度一不修于古,则乐不能和矣。”这种古今之论是“失其本得其末”。他说:“夫礼乐者,非天降非地出也,盖先王酌于人情张为通理者也。苟可以正人伦宁家国,是得制礼之本意也,苟可以和人心厚风俗,是得作乐之本情矣。”(《白氏长庆集》卷四十八,《策林六三·沿革礼乐》)所以对待雅乐,应得其内在的意、情。“盖善沿礼者,沿其意不沿其名;善变乐者,变其数不变其情。”(同上)

音乐“为邦”、治国的功利作用,虽然在文人的音乐社会观中有所淡化,但亦能见到。唐杜淹说:“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吴兢《贞观政要·礼乐》)杜佑亦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他说:“古者因乐以著教,其感人深,乃移风俗。”(《通典·序》)白居易也赞同“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斯所谓音声之道与政通矣”(《白氏长庆集》卷四十八,《策林六四·复乐古器古曲》)。同时,唐文人对音乐娱乐作用的认同也日渐加深。这从文人的蓄妓行为及会集宴饮的歌舞音乐活动中得到鲜明的反映:

崔备:“宾阁玳筵开,通宵递玉杯。尘随歌扇起,雪逐舞衣回。”(《奉陪武相公西亭夜宴陆郎中》)

白居易:“明旦公堂陈宴席,主人命乐娱宾客。碎丝细竹徒纷纷,宫调一声雄出群。”(《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

贾至:“春来酒味浓,举酒对春丛。一酌千忧散,三杯万事空。放歌乘美景,醉舞向东风。”(见《对酒曲》)

对于“华夷之辨”,不少文人在观念上已起变化。胡乐夷舞与汉族音乐并不在尖锐对立中,相反在文人音乐生活中被普遍接受: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曰:“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李白《观胡人吹笛》曰:“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

李端《胡腾儿》曰:“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

当然,贬夷排胡的褊狭观念在文人中仍然存在。如白居易的《法曲歌》即将此表露无疑:“一从胡曲相参错,不辨兴衰与哀乐。愿求牙旷正华音,不令夷夏相交侵。”

受唐代文化的影响,唐文人音乐美学观念中杂糅儒、道的倾向十分明显。在礼乐思想消减的同时,道家审美理想更为深入,魏征“乐在人和,不由音调”,代表了唐文人的这种普遍意识。甚至论及礼乐时也出现道家审美准则。如白居易所说:“礼至则无体,乐至则无声。”(《策林六三·礼乐沿革》)更能体现文人道家思想的是“无声之乐”。高郢《无声乐赋》认为以视听所及之乐,仅为乐之“声”、“形”,至和之乐则是“乐而无声”。其中“淡和”、“虚寂”的审美追求从文人琴乐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沈沈。(白居易《清夜琴兴》)

蜀琴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白居易《夜琴》)

万物都寂寂,堪闻弹正声。人心尽如此,天下自和平。(齐己《秋夜听业上人弹琴》)

此外,唐文人音乐审美观念在内涵上也有所拓展。不少文人更倾心于音乐情感表现,审美体验及音乐表演技艺等诸多方面。白居易《夜筝》说:“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段安节《乐府杂录》称宜春院“内人”许永新的歌唱,能使”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对音乐表演技艺美的追求也成为唐文人一种普遍的审美态度。薛能《赠歌者》诗曰:“一字新声一颗珠,转喉疑是击珊瑚。听时坐部音中有,唱后樱花叶里无。”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