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在周紫芝的《竹坡词》里,写离愁别恨的占有相当比重;这一首清婉而典雅,是其中的佳作。
上片是秋雨秋风之夜的愁苦。“残红”,或作“残釭”,釭(gang刚),灯。江淹《别赋》云:“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通过对照来写冬天夜长难尽。这是常见的用法。作“残红”,则颇显生新,需要细玩上下文词意才能肯定是写灯焰。不过,在作者的一首题为《己未除夕》的《浪淘沙》里,有“红灺一灯垂”之句。灺(xie谢),灯烛灰,这里指已经燃尽残留着暗淡的红色的灯焰。“红灺”和本篇的“残红”,正可相互印证。用字的求生新,往往能点铁成金,使熟见的事物或情状增添光彩。这个“残红”,就把漫长的秋夜,冷落的环境,孤寂的人物鲜明地烘托出来了。第二句“乍凉秋气满屏帏”,点出季节,进一步渲染氛围。一个“满”字,用得很妙。司马光评杜甫《春望》诗说:“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同样,“秋气满屏帏”,则一室之内,明无他人矣,唯抒情主人公与一盏残灯相对,何等空旷寂寥! 三、四两句,在残红、秋气之后,再进一层用梧桐雨来写离别之苦。李商隐《更漏子》(玉炉香)词云:“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融化前人诗词佳句,本是常见手法。这里特别应该提出,周紫芝融化李词,炼二十三字为十四字,其情韵之悠长反不如旧,但构思运意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第一,切合抒情主人公感受外部环境的知觉过程,先是残红欲,夜已深沉;再是秋气满室,由一点到整体;后是梧桐滴沥,由室内到室外。第二,残红、秋气、梧桐雨,有如雪上加霜,凸出了人物的不堪承受的心理重压。
下片的前半,用了“那时”一词。那时,是什么时候呢? 是过去,还是将来?看来应该是后者,是对未来的一个美好的憧憬。抒情主人公用未必可能的缥缈的重逢,用重逢时诉说离愁的慰藉,来解脱现实的痛苦。到那时候,调好华美的乐器的弦音,拨燃涂金香炉的煴火,一起吟唱那悱恻感人的《鹧鸪词》,在重逢之喜中体味一下离别之悲,简直是一种幸福。《鹧鸪词》是乐府旧题。唐人李益、李涉均有作品传世,唱的是“湘江斑竹枝,锦翼鹧鸪飞。处处湘阴合,郎从何处归? ”(李益)“唯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鹧鸪啼别处,相对泪沾衣。”(李涉)可见是伤离别的,在“调宝瑟,拨金猊”的气氛下“同唱鹧鸪词”,可见是幻想别后重逢时咀嚼离情的情状。这是常见的心理活动,是抚慰心灵伤痕的无可奈何的手段,作者用美妙的形象表现出来了。下片后半两句,来一个急遽的转折,从美好的想象翻回现实,“如今”与“那时”冷峻地对立着,“夜”字和上片“三更”紧紧地勾连着。眼前依旧残红欲尽,秋气满室,梧桐夜雨。即使是缥缈之憧憬也被风吹雨打而破灭了,此情此景,唯有眼泪洗面,还谈什么听歌呢!
这首词在构思上的特点,就是用层递、渲染和强调的方法写足“如今”,用“那时”作为对照,现实的悲苦和向往的欢乐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了深厚而内蓄的艺术感染力。
在周紫芝的《竹坡词》里,写离愁别恨的占有相当比重;这一首清婉而典雅,是其中的佳作。
上片是秋雨秋风之夜的愁苦。“残红”,或作“残釭”,釭(gang刚),灯。江淹《别赋》云:“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通过对照来写冬天夜长难尽。这是常见的用法。作“残红”,则颇显生新,需要细玩上下文词意才能肯定是写灯焰。不过,在作者的一首题为《己未除夕》的《浪淘沙》里,有“红灺一灯垂”之句。灺(xie谢),灯烛灰,这里指已经燃尽残留着暗淡的红色的灯焰。“红灺”和本篇的“残红”,正可相互印证。用字的求生新,往往能点铁成金,使熟见的事物或情状增添光彩。这个“残红”,就把漫长的秋夜,冷落的环境,孤寂的人物鲜明地烘托出来了。第二句“乍凉秋气满屏帏”,点出季节,进一步渲染氛围。一个“满”字,用得很妙。司马光评杜甫《春望》诗说:“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同样,“秋气满屏帏”,则一室之内,明无他人矣,唯抒情主人公与一盏残灯相对,何等空旷寂寥! 三、四两句,在残红、秋气之后,再进一层用梧桐雨来写离别之苦。李商隐《更漏子》(玉炉香)词云:“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融化前人诗词佳句,本是常见手法。这里特别应该提出,周紫芝融化李词,炼二十三字为十四字,其情韵之悠长反不如旧,但构思运意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第一,切合抒情主人公感受外部环境的知觉过程,先是残红欲,夜已深沉;再是秋气满室,由一点到整体;后是梧桐滴沥,由室内到室外。第二,残红、秋气、梧桐雨,有如雪上加霜,凸出了人物的不堪承受的心理重压。
下片的前半,用了“那时”一词。那时,是什么时候呢? 是过去,还是将来?看来应该是后者,是对未来的一个美好的憧憬。抒情主人公用未必可能的缥缈的重逢,用重逢时诉说离愁的慰藉,来解脱现实的痛苦。到那时候,调好华美的乐器的弦音,拨燃涂金香炉的煴火,一起吟唱那悱恻感人的《鹧鸪词》,在重逢之喜中体味一下离别之悲,简直是一种幸福。《鹧鸪词》是乐府旧题。唐人李益、李涉均有作品传世,唱的是“湘江斑竹枝,锦翼鹧鸪飞。处处湘阴合,郎从何处归? ”(李益)“唯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鹧鸪啼别处,相对泪沾衣。”(李涉)可见是伤离别的,在“调宝瑟,拨金猊”的气氛下“同唱鹧鸪词”,可见是幻想别后重逢时咀嚼离情的情状。这是常见的心理活动,是抚慰心灵伤痕的无可奈何的手段,作者用美妙的形象表现出来了。下片后半两句,来一个急遽的转折,从美好的想象翻回现实,“如今”与“那时”冷峻地对立着,“夜”字和上片“三更”紧紧地勾连着。眼前依旧残红欲尽,秋气满室,梧桐夜雨。即使是缥缈之憧憬也被风吹雨打而破灭了,此情此景,唯有眼泪洗面,还谈什么听歌呢!
这首词在构思上的特点,就是用层递、渲染和强调的方法写足“如今”,用“那时”作为对照,现实的悲苦和向往的欢乐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了深厚而内蓄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