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地黄者》 - 唐·白居易

2023-07-31 可可诗词网-民生疾苦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唐·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 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 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 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锄去, 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 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 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 救此苦饥肠!”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写实手法记录了一个农民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了诗人正视现实的勇气和人道主义的精神,是白居易数量众多的“讽谕诗”中写得特别成功的篇什之一。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开首两句给读者勾勒了一幅荒年农村颗粒无收的悲惨图景。春天因为久旱不雨,麦苗干涸而死;秋季由于早霜凌迫,谷子受冻而亡。夏粮既已断绝,秋稼又告无收,这无异是把依靠田地收成赖生的农民赶到了死亡的边缘。“岁晏无口食”,其实不是仅仅在年底才告断炊,由于夏秋两季迭遭灾荒的“雪上加霜”式的打击,我们可以想见农民们是如何一天天在饥饿和愁苦中捱到年关的!过关的办法可能都已尝试过,最后迫于无奈,才想到去田中采摘地黄。采来地黄干什么呢?是为了拿它去换取口粮。前六句,如抽丝剥笋,合乎逻辑地交代了采地黄的缘由。字数不多,但交代得极为合理、细致,是全诗不可或缺的背景材料。

以下写采地黄者用辛苦采来的地黄同富家子弟交换喂马的残粟。“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即使是去采摘野生的地黄,也得起早摸黑,辛苦一天,还不能摘满一筐,这一方面可能是荒年饥岁,生命力旺盛的地黄也长得不多;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采者众多,地黄日少,无法多采。这就加强了荒年的悲凉气氛,也凸现了采者的悲惨命运。全诗直接写采地黄劳作的仅此两句,但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前边的交代更加可信,又使后面的易粟成为可能。采完地黄,径奔朱门,卖与富贵人家的“白面”儿郎。以下是采地黄人一段催人泪下的哀告:地黄可以用来滋补马匹,你家的肥马吃了,可以使皮毛滋润,光照土地,而我只是请求分一点马吃剩的残粟,以充塞饥肠!贫苦农民食不果腹,饥肠辘辘,濒临死亡,而富贵人家则连厩中的马匹也是肥壮滚圆,以至还想用地黄来滋润毛色。贫富的悬殊,社会的不合理,在这几句貌似恭维、实则讽刺的话语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刘熙载在《艺概》中曾发表过一段十分深刻的评论:“代匹夫匹妇语最难……白香山不但如身入闾阎,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民身者无异,颂其诗,顾可不知其人乎?”这首诗当然可以说是在“代匹夫匹妇语”,白居易能写得如身入其境,目睹其事,这自然与他和底层农民长期接触、深入了解有关,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同情民生疾苦、痛恨社会黑暗的人生态度。

巧用对比,是白氏在这一类讽谕诗中常用的手法。这首诗使用对比来深化主题,似更有独出蹊径之处。作者揭露贫富差别,不是简单地把“采地黄者”同“朱门家”的“白面郎”对比,而是着重同“白面郎”家中的“肥马”相比,把常见的人人对比,降格为人畜对比,而且是人不如畜,从而加强了贫富两类人物的对比效果。这就使揭露、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从而使诗的思想内涵显得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