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宿建德江》 - 唐山水诗赏析
孟浩然《宿建德江》唐山水诗鉴赏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长安落第还归之后,曾去江浙一带漫游,《自洛之越》云:“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此诗即溯浙江西游至建德县境内所作,时在开元十八年(730)秋。
这首五言绝句,宛如一幅淡彩素墨的山水画,是抒写行旅情思的名作。前两句,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叶孤舟缓慢地移向烟雾笼罩的江中小洲(渚),在岸边停泊下来。诗中写“移”而后“泊”,由动而静,点出建德江夜宿的题意。“烟渚”,点出地点,也濡染出江渚上空的朦胧景色。舟泊烟渚之后,天色已晚,“日暮”不仅点明时间,而且和“客愁新”有着因果关系。本来,诗人多情愁亦多,羁旅在外,客居异乡,愁总是难免的。如今又是在秋天日暮泊舟烟渚,当然要增添几分愁绪。所谓“新”愁,自不同于原有的客愁,乃是此时此地所生之愁。泊舟夜宿时所见到的秋天暮色、烟渚和其它的陌生景物都会是引发诗人新愁的环境因素。这种心理状态其它诗人也是有的,郎士元就写过:“南望涔阳路,眇眇多新愁。”不过,“日暮客愁新”五字的意蕴,似乎同何逊的“客心愁日暮”有着某种相似的情感,大半是此时此地日色昏黄所勾起的愁怀。
然而,“风神散朗”、超然旷达的诗人,在诉说日暮新愁之后,一吐即收,在三、四两句撇开愁情,翻出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新景。这两句,一写远景,一写近景; 远者清旷,近者清幽。按理说,天不低树,月不近人,而诗人说“天低树”、“月近人”,全在“野旷”、“江清” 四字。原野平旷,遥接天际,故自舟中平视,天比树低; 江水清澈,明月倒映,故自舟中俯视,月与人近。前者折高为低,后者化远为近; 一是视觉的位差,一是心理的映象。诗人所追求的,主要不是“天低树”,而是“月近人”。孤舟烟渚、野旷江清,一片幽寂、清旷、凄冷,唯有江中的水月,清光相照,多情相近,抚慰着诗人孤寂的心灵。在古代诗歌中,明月通常是乡思羁愁的契引物,而在这首诗里却是万里飞天镜,清江来相映,是伴随诗人孤舟夜泊的有情之物。所以“月近人”的“月”是诗人心中之月。“近”,也不光是指空间距离,也指感情的距离,带有亲近的兴味,乃是以意兴象,以情写景。好象明月有情,白遥远的宇空映入清江,与诗人相近相亲。而诗人也爱其近映可亲,爱其清光润洁,映澈着他的襟怀。仿佛人月之间默默地进行着情感的交流,悠然进入物我浑融、人月同化共美的境界。前人曾说: “襄阳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净,真彩自复内映。” (《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细细品味,更觉“江清月近人”一句意象清远而又空灵, 深含翛翛自得之趣。
这首诗,不论写日暮烟景、羁思客愁还是写清江水月、月夜清思,全是用简洁质朴的语言淡淡写来,率真自然,语淡情深,但觉景清物清、神清气清,在一派清空中显现出诗人清美的心灵。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唐山水诗赏析
[2019-06-03]
-
杜甫《题张氏隐居》 - 唐山水诗赏析
[2019-06-03]
-
邵长蘅《雨后登惠山最高顶》 - 清、近代山水诗赏析
[2019-06-03]
-
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 -
[2019-06-03]
-
刘眘虚《阙题》 - 唐山水诗赏析
[201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