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 - 唐山水诗赏析
杜甫《望岳》唐山水诗鉴赏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这首是望的东岳泰山。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他25岁开始漫游齐鲁时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洋溢着青年诗人所特有的那种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 一望见泰山时,那种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揣摹劲。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这里用以突出泰山的崇高地位,兼含尊崇的意思。“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是通常用作 一篇文章的开头或另起头的虚字,这里用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 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 “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根据亲身体验,用在齐鲁两大国的国境之外这一远距离还能望见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之北为齐,齐鲁二字还具有地理特征。这确是“惊人”之句。明人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就特别提出这句诗: “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仍是写远望中所见泰山的奇丽和高大的形象。是“青未了” 的注脚。“钟”字,写得大自然有情。山前向日一面为“阳”,山后背日一面为“阴”,由于山高,隐天障日,天色的 一昏 一晓便判割于山的阴阳两面,因而说“割昏晓”。“割” 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可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诗人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是写近望。见上浮云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归鸟投林还巢,时已薄暮,仍目不转睛,故眼眶有似决裂之感。这望中的出神,蕴藏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 “ 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 “会当 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也单用 一“会”字,如杜诗“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一般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据杜甫晚年写的回忆诗《又上后园山脚》,他确曾登上日观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 一切的雄心壮志。这种雄心壮志正是杜甫能够成为 一个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不可或缺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 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的强烈共鸣的原因。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此诗为首”,并说杜甫的“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也正是从这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杜甫在这两句诗中所表现的力争上游的精神,和他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
全诗无 一 “望”字,但句句是望岳: 由远而近,从朝至暮,并悬望将来的登岳。此诗被后人推为“绝唱”,刻石为碑,立于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唐山水诗赏析
[2019-06-03]
-
杜甫《题张氏隐居》 - 唐山水诗赏析
[2019-06-03]
-
邵长蘅《雨后登惠山最高顶》 - 清、近代山水诗赏析
[2019-06-03]
-
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 -
[2019-06-03]
-
刘眘虚《阙题》 - 唐山水诗赏析
[201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