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 (周南)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②,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寐寤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③。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一首民间情歌,为 《诗经》 首篇。
此诗用兴起的艺术手法,写了一位男子思恋少女的情形。全诗可分为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三章各八句。第一章可以说是总述,说一个青年男子从关关鸣叫着的雎鸠鸟想到要和美丽的少女成婚。第二章则从男主人公单相思落笔,说他见到采荇菜的好姑娘后,睁眼闭眼思恋着她,一直追求到梦里,辗转到天明。第三章说男子的假想,他要用琴瑟同她亲近求爱,敲钟击鼓同她欢爱成婚。第二章述写得非常真切生动,第三章则充满欢悦浪漫的色彩。整个诗的基调欢快热闹,充满喜庆之意。
表现形式上,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认为是比兴,一种则认为是赋,言之皆可成理。我们认为“比兴”之说,较为妥帖些。第一章中,诗人耳闻“关关雎鸠”声,眼见其雌雄鸟“在河之洲”形影相随相依的实景,此景此情自然是抒发思想感情的很好的媒介,易于引起青年男子追寻淑女的希冀,于是雎鸠鸟成为诗中起兴的诗料。第二、三章中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句和 “采之” “芼之”等句,也是比兴手法: “流”、“采” 、“芼”,均有 “寻求”、“采摘”、“择取”之意,而 “芼”为 “熟而荐之”,也就是用沸开的水把生菜“芼”一下。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体味到从 “流”到 “采”,从 “采”又到 “芼”正是采荇菜劳动的全过程。“左右”应指人的左右手,也可以引申为左右两边,这也正是劳动时双手的动作。采荇菜的劳动过程,就好像淑女被君子挑选一样,先是左一把右一把地顺水捞,目标不明确,在循环往来中找寻,当对象明确之后,就可采到手,到手后 “芼”一下,美食便成了。这时幸福既可降临,成婚的机会便到了。当然,我们现代人对那时采荇的劳动场面和过程是很陌生的了,然而在水乡,采莲藕的生活我们是可以听到或见到的: 先顺流挑选,最后成为熟食端出来。这样一件事情如此复杂,这恰如男子求爱时心境的曲折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比兴手法,在这首诗里得到得心应手的运用,联想丰富,还起了烘托、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
读点诗经的人,一般都可以记下这首诗的词句,一方面与此诗朗朗上口、朴实无华有关,更为重要的是同言切意婉且感情宣泄得纯净甘甜不无关系。开始直写,不拐弯,从第二章到第三章写男主人公对所恋女子的相思和设想,真是体贴入微,百般恩爱了。多情的小伙子日思夜想,翻来覆去地思念,越睡不着, “悠哉悠哉”地越发激起幻想, 这样的情势下, 往好处设想的念头是热恋中人的常有心态,于是他设想出求爱、成婚时场面的热闹,婚后要体贴心爱的人,要生活得和谐幸福美满。虽然说是一厢情愿,自作多情的事,但也绝不是不可能实现的。诗人用丰富圆满的想象,极写万般相思之情,又表现得庄重、严肃、平和,没有逾里逾墙、桑间濮上之行为,所以孔子才说: 《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合乎善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