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诗 (五首选三)
虎啸谷风起,龙跃景云浮①,
同声好相应,同气自相求。
我情与子亲,譬如影追躯:
食共并根穗,饮共连理杯②,
衣用双丝绢,寝共无缝裯③;
居愿接膝坐,行愿携手趋,
子静我不动,子游我无留。
齐彼同心鸟,譬彼比目鱼④,
情至断金石,胶漆未为牢。
但愿长无别,合形作一躯,
生为并身物,死为同棺灰。
秦氏自言至,我情不可俦⑤。
磁石招长针,阳燧下炎烟⑥,
宫商声相和,心同自相亲⑦。
我情与子合,亦如影追身:
寝共织成被,絮用同功绵⑧,
暑摇比翼扇,寒坐并肩毡⑨。
子笑我必哂,子戚我无欢,
来与子共迹,去与子同尘。
齐比蛩蛩兽,举动不相捐⑩。
惟愿长无别,合影作一身,
生有同室好,死成并棺民。
徐氏自言至,我情不可陈。
独坐空室中,愁有数千端(11)。
悲响答愁叹,哀涕应苦言,
彷徨四顾望,白日入西山。
不睹佳人来,但见飞鸟还。
飞鸟亦何乐,夕宿自作群(12)。
杨方的 《合欢诗》 共有五首,其中前两首托为夫妻唱和之词,内容相属,所以合在一起来欣赏。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婚姻的基础并不是爱情。在夫妻关系上人们倡导的是 “相敬如宾”式的理智与冷漠; 赞美的是夫唱妇随的依服与盲从。朱光潜在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中说: “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女子的地位较低。夫妻恩爱常起于伦理观念,在实际上志同道合的乐趣颇不易得。”这两首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超越伦理观念的审美情操,表现出男欢女爱、夫妻相得的乐趣,歌颂了夫妻之间真正的爱情。
第一首是丈夫向妻子表白自己相随不离、生死与共的挚爱之情。全诗二十四句,可分为五层,第一层以风从虎,云从龙是因为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来暗示夫妻相从是由于情投意合。第二层具体地描绘出诗人理想的夫妻相爱,形影相随的情景。诗人渴望能像影子一样伴随在妻子身旁。日常生活中饮食衣寝所用之物都要是成双成对而又合为一体的; 举止行动,无论是坐、行、动、留,都是完全一致而且亲密无间的。第三层以类比的手法写出夫妻感情的强烈与牢固。像同心鸟一样同心,像比目鱼一样比目,相依为命,相亲不离,比金石还坚,比胶漆还牢。第四层写夫妻感情的永恒不背。“生为并身物,死为同棺灰”,生生死死永远相伴。第五层以与妻子情好甚笃的秦嘉作比,指出秦嘉在 《赠妇诗》 中表达的夫妻之情,虽已达到极点,但还不能与自己的感情相比。在比较映衬之下,把诗中表达的感情推向了高峰。
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抒情主人公完全摆脱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束缚,把妻子放在与自己完全平等的地位上,去尊重她、追随她; 理直气壮地宣布自己至死不渝的爱,表现出对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的向往与追求。
第二首是妻子的和诗。写出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的爱恋之情,和相随不离的决心。全诗二十二句,可分为四层理解。第一层以磁石吸针、阳燧下火、宫商相合作比,明确提出夫妻关系的和美,是因为二人情意相投,“心同自相亲”。第二层写与丈夫相亲相爱,形影不离之状,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热爱。诗人愿意像影子一样相伴在丈夫身旁,永远不离不弃: 盖的是 “织成被”,用的是 “同功绵”,摇的是 “比翼扇”,坐的是 “并肩毡”。所用之物尚且如此,在感情和行动上当然要同欢乐,共悲戚,来去相从保持完全的一致了。诗人之所以要这样,并不是因为传统的道德规范所规定的妻子从属于丈夫,也不是因为在生活上对丈夫的依赖,而是因为 “我情与子合”。这是一种摆脱了被奴役地位的、精神上完全平等的夫妻之爱,这里的 “子笑我必哂,子戚我无欢”,没有半点献媚讨好的意味,只有真诚的爱和情感的完全一致。第三层以传说的蛩蛩与蟨兽同心相济作比,表示要与丈夫相依为命,生则同室,死则同棺,永不分离。至此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第四层以秦嘉之妻徐淑为喻,指出徐淑的《答夫诗》 虽已将妻子对丈夫的缠绵情怀写尽了,但仍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全部表达出来。可见诗人感情之深厚远非徐淑可比。
总之,这两首诗表达了一对夫妻情意相投,悲喜相应,生死与共,永不分离的炽烈感情,以及对理想的爱情婚姻的追求,与诗题 “合欢”是完全一致的。诗中主人公所向往和追求的,是建筑在夫妻平等。心心相印,彼此爱慕基础之上的理想婚姻,这种婚姻观无疑有起时代的进步意义。
从艺术上看,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地运用比喻。通过比喻来抒写情怀,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是我国古代抒情诗的一大特点。这两首诗总共四十六句,用比达十五处之多,且取喻新颖贴切,隐喻明喻交替使用,新鲜活泼,耐人寻味。诗人还善于使用排比和对偶的句式,如 “食共并根穗,饮共连理杯,衣用双丝绢,寝共无缝裯”,“居愿接膝坐,行愿携手趋”,“子静我不动,子游我无留”等等,造成一种气势,使全诗的格调更显得热烈奔放,深深地激动着读者。
《合欢诗》 第三首叙写夫妻别离之后的孤寂、凄凉之感和对妻子的深切怀恋之情。
屈原 《九歌·少司命》 说: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一对恩爱的夫妻活活分开,当是人生的一大缺憾和悲哀,这首诗就抒发了诗人在经历了 “生别离”后的一段感受。全诗十句,可分为四层理解。
开始两句: “独坐空室中,愁有数千端”,是全诗的纲,规定了全诗孤苦忧愁的基调。“空室”这里是指妻子离去之后,主人公孤身独处的居室,如同古诗 《焦仲卿妻》 中 “长叹空房中”的空房,绝非一般的空房子。置身于 “空室”之中,主人公的孤独、凄楚是可想而知的了,再加上是一个人 “独坐” ,形影相吊,更是苦不堪言。因而,万端愁绪一下子涌上心头。诗人一开始就烘托出一种抑郁、沉闷的悲凉气氛,感染着读者。三、四句 “悲响答愁叹,哀涕应苦言”,以典型的细节具体地描绘出主人公在空室中独坐的情景。悲哀的声响伴着一声声长叹,痛苦地自言自语回应着低声的哀泣。内心的痛苦,精神上的孤独,自然要勾起他对过去幸福生活的回忆: 夫妻相随,悲喜与共,该是何等的美满! 而今这一切难道就不存在了吗?他不愿意接受冷酷的现实,幻想能找到幸福的踪迹。五、六句是写寻觅与失望。“彷徨四顾望”,在痛苦回忆的迷惘之中,仍抱有一丝渺茫的希望,但映入他的眼帘的,却是一个凄凉的景象——“白日入西山” 。白日落山,夕阳西下,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将淹没在一片昏暗之中。这是诗人着意选择的特定的环境,也是主人公此刻心境的写照。因而它是景,也是情,达到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最后四句是主人公的所见所感,由对飞鸟的羡慕间接反映出对妻子的怀恋和苦苦的相思之情。日暮黄昏,大自然中的鸟兽都急于寻找自己的归宿,出门在外的人也匆匆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这是最能引起人们怀人之思的时分,主人公是多么希望妻子能突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啊! 然而他失望了,“不睹佳人来,但见飞鸟还”。他呆呆地望着返巢的归鸟,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感慨自己悲凉的人生。“飞鸟亦何乐,夕宿自作群”,连鸟儿都有亲人相伴,而自己却只能离群索居,怎能不激起他对亲人的思念呢!
全诗采用赋的手法直言其事,让主人公直接向读者剖白内心,讲述自己的感受,感情质朴自然深切感人。诗人还巧妙地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以飞鸟群居之乐,反衬王人公独居之苦,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整齐的偶句如“悲响答愁叹,哀涕应苦言” 、“不睹佳人来,但见飞鸟还” ,增加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总起来看,这首诗情调抑郁、感伤,读来令人心情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