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织女诗
金钿已照曜①,白日未蹉跎②。
欲待黄昏后,含娇渡浅河③。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我们中国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个美丽、凄惋、神奇而又富于生活气息的传说,不但牵动着亿万普通民众的心,更激起过不知多少文人辞客的诗思。从《诗经》开始,历代不知有多少诗人词家多少次地反复吟咏过它。他们或者写这对恩爱夫妻被天河阻隔的痛苦; 或者写这对恋人含情脉脉遥相凝望的深情; 或者写别易会难,欢促愁长,嗟叹于还没有来得及诉离情,共燕婉,便又要忍受重别的苦情; 或者描绘想象中牛郎织女相会的场面,或者抒发织女天真而哀婉的梦想……几乎是已经到了题无剩义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写这种传统题材,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能否独出心裁,翻出新意。
刘孝仪这一首小诗,一反古诗当中总是渲染织女被愁苦的思念所折磨,被相会的期待所烦扰,弄得无情无绪,以致 “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的传统写法,开篇第一句 “金钿已照曜”,便着力刻画主人公丰容靓饰,盛装以待,做好一切准备,等待那 “一年只一夕”的难得时刻的到来; 紧接着第二句 “白日未蹉跎”,特别突出她虽如此精心地梳妆、打扮,但并未影响了白天正常的织作。这样,便强烈而巧妙地显出主人公的特别钟情和善于自制,在织女惹人同情的形象之上,又加了一重可敬可爱的色素。
诗贵精炼,诗的感情、意象、语言都应是高度结晶了的。这首诗,不只在故事情节上扬头去尾,就连织女的命运也未着笔,全诗都集中在织女为迎接那一年一度的难得时刻所做的准备和心态上。“金钿已照曜”一句,仅用 “金钿”、“照曜”,这两个典型而鲜明的形象,就及俭省却极丰盈地刻画出了织女的盛妆,织女的容光焕发; 下面紧接“白日未蹉跎”一句,写虽则如此精心打扮,却未废织纴,与上句相反相成,便翻出了新意。再加“欲待黄昏后,含娇渡浅河”两句,语虽平平而意已饱满,四句便已神足气完,铸成一首晶莹可爱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