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凭画栏,雨洗秋浓人淡。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 艇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一个秋天的傍晚,刚下过一场秋雨,雨过天晴,远处的青山更加青翠葱茏,清新可爱。泥土散发出浓烈的芳香,天边晚霞一抹,残阳如血。词人在西子湖畔依栏而立,看着碧波荡漾,夕阳倒映在湖面上,闪闪发光、满湖光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荷花的清香。看着这美好的湖光水色、壮丽景观,词人顿生 “艇子几时同泛”之感叹!
词的上片主要刻画景物,下片由景生情,转向怀人。
“凭画栏,雨洗秋浓人淡”这句写作者的近观。词人依栏而立,看到美丽的秋景,体验到秋更 “浓”了。这里一个“浓”字,不仅写出了骤雨过后,自然界所特有的景色,而且写出了词人的主观体验。而这“秋浓”的体验又与 “人淡” 紧密相联,密不可分。“人淡” 即心淡。岑参 《秋夕》诗写道: “心淡水木会,兴幽鱼鸟通。”正因为“心淡” 、“兴幽”,才使词人感到“秋浓” 、“人淡” 。这里“秋浓”与“人淡” 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相互补充。无疑是词人进入审美境界的独特感受。
“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这是词人的远观所得。这两句,色彩浓艳、画面清晰,意境开阔高远。作者抓住了夕阳西下、日暮黄昏时一刹那所特有的壮丽景观,大笔勾勒、尽情渲染,使得湖水、青天,夕阳、小山,晚霞、云彩,交映生辉,气象壮观。俨然一幅“日暮黄昏图”。既显得静穆而又富有动感。用词也十分准确。这里一个“残”字,既显示了黄昏所特有的景象特征,又写出了作家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情感。你看,虽然“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景象颇为壮观,然而毕竟是日将西沉,即与青山告别,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不也是一种缺欠么? 在作者心中不也能引起一种淡淡的惋惜和时光飞逝的哀愁么?其用词之精确,境界之幽深,可谓超然独绝矣。
正因为在“夕阳西下”、“秋浓人淡”的壮丽景色中,作者以空蒙的心态对生命和宇宙本体有了彻底的体悟和把握,深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宇宙本体的永恒持久和生命的短暂就显得十分突出。因而,作者自然而然由对“夕阳西下”的审美观照,过渡到“人在何处”的审美联想。下片便着重转向怀人。
“艇子几时同泛? 待折荷花临鉴”。这两句是对所思之人的殷切怀念。西湖是游乐胜地,供游人乘坐游览的小船比比皆是。白居易 《西湖留别》 “红藕花中泊妓船”、苏轼《瑞鹧鸪》 “城头落日尚啼乌,朱舰红船早满湖”。这里词人触景生情,由此展开联想,何时能同舟共泛,领略西子美景、共渡欢乐时光? “折荷花” 即采莲。自梁简文帝作《江南弄·采莲曲》之后,采莲便成了男女表现爱情的特有方式。“鉴”指西子湖水明净如镜。新雨过后,西湖之水,碧波荡漾,闪闪发光,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这里作者巧妙含蓄地以“临鉴折荷”和“艇子同泛”表达了欲和情人泛舟西湖、采莲同唱的幽情。
“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这两句描写荷花在秋天里,已转盛为衰,稀疏凋残,即使西风想让它再减瘦已无处可减。荷花此时已是“绿瘦粉薄”了。“绿盘”指荷叶。胡祗遹[仙吕] 《一半儿》 有“荷盘减翠菊花黄”之语。蔡松年有“翡翠盘高走夜光”之句,都指荷叶。“粉艳”指荷花。这里一个“疏”字,巧妙地显示出荷花一天天逐渐凋谢稀疏,失去了盛期的光艳。而“西风无处减”一语更是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那凛烈的秋风再想欺凌也无处可下手了,荷花此时已“瘦骨伶仃”了。这两句,当有寓意,它抒发了时光易逝、花老色黄、美人迟暮之感。
通观全词,上片写景,下片由景而转入怀人、抒情,色彩浓艳,画面清晰,形象逼真,境界高远。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曰: “厉樊榭词,幽香冷艳,如万花谷中,杂以芳兰,在国朝词人中,可谓超然独绝者矣。”又曰其“窈曲幽深,自是高境”,这个评价是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