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
首句的“江楼”点出地点: 江畔之楼; “橘柚”点出时间: 烟雨清秋;“醉别”乃是记事。这种叙事兼点时空的写景之法,与常见的送别之作并无二致。次句 “江风引雨”深化景色,以景寓情。然而,此诗的以景寓情,妙在“醉别”上。
诗中,作者怎样送友、别友?何时别友、送友?为何别楼而不别人?在这里,我们既看不到那种 “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送别之举,也听不到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劝勉前行的豪壮之语,而看到的是 “醉别”之后,江楼空寂,潇潇秋雨,风吹橘柚,四野飘香这样人去楼空、环境凄凉的景象。作者没有写怎样离别: 也许是上述方式之别; 也许是无声无息之别 (因为是醉别) 。没有写何时相别,也许是执手相看泪眼,道一声“保重”同时而别; 也许是 “酒醒”之后,互相都怕对方伤心,一方先走,抑或是……凡此种种,都被 “醉”字带出。而作者别楼不别人,也可见出端倪。这里,“醉别江楼”也可理解成江楼醉别的倒文,但我觉得按原序理解,用别景言情,更贴近原意,也更富深意。“入舟凉”,既可指风吹雨急、天气冷凉,也可指 “解舟”后两人心情凄凉,须知别时容易见时难,何况两人别得并非容易。当时,王昌龄贬谪龙标,魏二也是漂泊迁客,相别不是府上阔别,而是异地醉别。由此可见,一个“醉”字饱含着无限的情思,表现出两人纯真的友情。宋顾乐说: “唐人多送别妙作,少伯诸送别诗,俱情极深,味极永,调极高,悠然不尽,使人无限留连” (《万首唐人绝句选》 ) 。
三、四句是作者想象虚设之景。黄生说: “先点别景,次写别情,唐人绝句多如此。” ( 《唐诗摘抄》 )然而这首却稍有不同,前二句固然写别景,又何尝没有别情。“醉”字产生诸多问题的想象,“引”字引出的凄凉,说明了王诗“言情造极”之妙(胡应麟《诗薮》 ) 。
紧承“引雨入舟”而来,第三句作者以“忆”字挑起,将眼前景色宕开,出人意表地想象出一个虚幻的境界。“兰舟催发”,怅然而思,可谓思之多也。然而作者别出心裁地替友人想象出最悲伤的一幕来: 潇湘之上,时而白雾茫茫,江水悠悠; 时而月白风清,波光粼粼。一叶扁舟,前路无知己,后舟无相识,面对小舟荡出的水波,看到、想到了什么?作者却略去不写,唯独尾句以“愁听”贯首,让友人在梦中活动:两岸山谷重叠、树木森森,清猿凄惨悲凉的哀鸣,阵阵在耳畔回荡。置身此间,即使无情的异类,也要发出喟叹! 何况魏二,岂能不思念挚友?三、四句与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王维的“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等同类诗相比,都是虚拟之景,然而王昌龄在虚中设幻,翻新出奇,犹如在海市蜃楼上又建楼台亭阁。从艺术手法上说,则透过一层来写挚友间的纯真之情,难怪陆时雍说: “代之为思,其情更远。” (《诗镜总论》)
诗的一、二句写实景,但见景物,不见其人,三、四句写虚景,景物朦胧,人却真实可见。句法字法上,“醉”字饱含着丰富的内容,“凉”字透露出送友的悲伤,“忆”字挑起了无限的情思,“长”字加深了怀友的浓度。使诗的艺术构思。意境含蓄,立题深刻,故高棅曰: “词简而意味尤长。” ( 《唐诗品汇》 )在送别诸作中,被人目之为“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