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赠友人
延陵有宝剑①,价重千黄金。
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
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懦夫感达节②,壮气激素衿③。
鲍生荐夷吾④,一举致齐相。
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
临才不苟取,推分固辞让。
后其称其贤,英风邈难尚⑤。
论交但若此,友道孰云丧?
多君骋逸藻⑥,掩映当时人⑦。
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伦。
卜居乃此地⑧,共井为比邻。
清琴弄云月,美酒娱冬春。
薄德中见捐⑨,忽之如遗尘。
英豪未豹变⑩,自古多艰辛。
他人纵以疏,君意宜独亲。
奈何成离居,相去复几许。
飘风吹云霓(11),蔽目不得语。
投珠冀有报,按剑恐相拒(12)。
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渚。
沉忧心若醉,积恨泪如雨。
愿假东壁辉,余光照贫女(13)。
李白的这首 《陈情赠友人》 ,没有指明友人的姓字。各家的 《李太白集》注,也没有标明这友人为某人某氏。不过有的注家根据诗句中有“卜居” 。“荆渚”的词语,推测这诗是李白初寓安陆 (今湖北安陆) 时的作品。这时候,他的 “三十余万金”早就用光,因而初至安陆,就不得不到处干谒求助。这位友人就是李白曾经干求过,初期交情不错,后来却背信弃义,交道不终的人。李白写这诗对他进行讽喻,同时仍向这友人乞贷,因而没有指名道姓,态度既严峻而又宽厚,是很得体的。
古人论交,首重道义相辅,也就是说要在学问道德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是交友的第一义。其次还要艰危相济,也就是说要在生活上彼此帮助,排难解纷,这也是友道的不能推卸的义务。即使在这两方面都没有能对朋友作出贡献,也不要紧,但重要的是不能背信弃义,有负初心。这是人们最嫌恶的。李白既不幸而遇到了这样一个无信无义、交道不终的所谓友人,内心是很激愤的。但以他当时的处境而言,还不能和他断然绝交,还不得不再向他乞贷求助。李白的内心感情是极复杂的。诗题前有 “陈情”二字,不难理解了。
诗是用五言古体写的。“延陵”至 “素衿”八句,说的是延陵季子挂剑的故事。“鲍生”至 “难尚”八句,说的是鲍叔取与不苟的故事。李白利用这两项故事,对廉正的友情作了意气激昂的歌颂。然后以 “论交但若此,友道孰云丧” 二句总束上文,结束了第一段的 “陈情”。
如果说第一段是“陈情”,那不过是思古之情。这还不是题中正文。正文是第二段、第三段。
从“多君”以下至“独亲”,诗人历叙他和某友初交的欢洽以至后来见弃的经过。初时李白钦羡那人驰骋逸藻,秉德彝伦,因而和他定交,卜邻而居。清琴弄月,美酒娱春,十分欢洽。不料中途见捐,视同尘土。诗句中,李白很有一些负气的话。说自己薄德见弃,显然不是出自衷心之言,而下文说英豪豹变,才真是李白的傲岸性格。“他人纵以疏,君意宜独亲”,表现了李白的极大的失望和义愤。
自“奈何成离居” 至篇末是第三段。这一段是再次向某友乞求救助。这一段写得十分含蓄委婉。“奈何成离居,相去复几许”,是说同心之友,不应离析,并劝对方回车复路,以修旧好。“飘风吹云霓,蔽目不得语”,把前此的遗憾归咎于小人从中作梗,为某友的背信弃义留一地步。“投珠冀有报,按剑恐相拒”,是说虽然自己相信会有效果,但仍恐对方有所误会。“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渚”,是说某友远游衡湘,自己的诚意无由自达。上文有“成离居” 、“复几许”的话,这里又说“隔湘渚”,明是这位友人已不在安州,而在衡湘。“沉忧”以下四句,词意明显,然而感情却十分激动。情哀词苦,如痴如醉; 声泪俱下,令人感切。
我们赏读李白此诗,会自然而然产生一个疑问: 李白一生豪纵不羁,傲骨嶙峋,何以有如此低声下气、哀哀乞怜的诗作?其实这倒不难理解。李白在开元十八年,首次入京之前,寓居安陆。其时他不过三十岁。他希望通过广泛的结交而进取,但他由于涉世未深,对世路的艰难,人情的炎凉,并无什么深刻体会。他相信友道的窒碍不过是偶然的现象,因而对某友的背信弃义还是抱着幻想。及至一次又一次的严酷的事实教训了他,使他醒悟过来,这才觉悟到“黄金散尽交不成” (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 的道理。
自古及今,人们珍视幼交、贫交、素交,鄙弃势交、贿交、热交,不是没有理由的。李白的这位友人,是一个“热交”无疑。由极热而极冷,是这班人物的常态。李白对他讽喻,留有相当分寸,是很宽厚的。时至今日,在友道上,仍有酒色之交、势位之交、财利之交这些不良的习尚,对此,我们应该警惕。至于对人,我们不妨也宽大一些,不与计较,只用杜甫所说的“纷纷轻薄何足数” (《贫交行》),予以极大的轻蔑,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