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张至秘校
关山一里一重愁,念远伤离两未休。
南陌望穷云似帐,西楼吟断月如钩②。
柳绵飞处春应减③,兰径荒时客倦游。
拟寄东流问沟水,亦应沟水更东流。
欧阳修于仁宗天圣八年 (1029)中进士,稍后入为馆阁校勘,张至当为此间与他共事的朋友。这首诗写的是二人别后两地相思之情。这是个古老的主题,诗人写来却颇具新意。
诗一上来就直抒关山阻隔、相见时难的悲愁。愁本无形,诗人往往把它化为视觉形象。如人们艳称的李后主 《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之多比愁之多。这里却别出机杼,以里程之远比愁思之深。“一里一重愁”,两地相去,何止千百里! 诗只言一里一重愁,而千重愁思,难以为怀就在不言中了。次句直揭首句 “愁” 字内涵。“念远”是一层,是今日之情; “伤离”是一层,是昔日之情。昔日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咽的分袂情景,犹如昨日; 分手后,两地悬隔,寤寐相思,无时或已,所以说“两未休”。这两句从愁思之深、时间之长总写两地相思情,同时人张先《一丛花令》 词“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差可类之。
诗的三、四两句分写诗人对张至的思念。三句写白日,四句写夜晚。南陌,即南郊,这里是泛指,与四句的“西楼”相对言之。南郊踏青,满目春色,但有美景而无良朋共赏,心中怅然,遥望远方,目力极处,只有浮云遮望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说“风烟望五津”,所见是风烟弥漫,见出诗人与杜少府分手时的惆怅之情,这里则说“望穷云似帐” ,遮得严严实实,写出了诗人思极不见、迁愤于物的曲折心理。“西楼”句,融合韦应物《寄李儋元锡》“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和李商隐 《无题》 “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意,变商隐的悬想对方为诉述己方。韦氏以月圆叹人未团圆,欧阳修则以“月如钩”衬托出暗淡凄凉的心境,各极其妙。学古如此,可免东施效颦之讥了。
五、六两句仍写诗人所见所感。南陌上,柳絮纷飞,春意阑珊,人意阑珊。柳绵飞处春意必减,不说“春必减”而说“春应减”,是一种揣度,百无聊赖之情,隐约逗出,又是一度春归而人未归,怅惘之情,亦可想见。六句的“兰径”。是指两旁长着兰草的路径,美而言之,不必坐实来理解。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据《文选》李善注引《三辅黄图》,汉蒋诩隐居后,园中开三径,只与求仲、羊仲二人交往。这里是诗人以蒋诩自比,欧阳修曾因支持范仲淹等人进行政治革新,遭到保守派吕夷简等人的忌恨。庆历新政失败后,革新派相继遭贬,诗人慨然上书为之辩护,亦被外贬。“兰径荒”云云,是写自己贬谪外放,绝交息游,知音寥寥,所以说“客倦游”。宦海风波险恶,弥觉友情的珍贵,于是自然地逼出尾联。
关山重重,音问难通,唯有江河流水,绕山过岭,一日千里,所以诗人有“拟寄”之想,但诗人外贬之地——滁州、扬州等地,均在京都开封之东,即使流水可凭寄语,而东流之水不会倒流,“拟寄东流问沟水,亦应沟水更东流”,一个“更”字,凝聚着诗人的绝望之情。正所谓“江河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诗人在《踏莎行》词中说“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正堪参读。
尾联写题中的“寄”意,而用“亦应”二字勾勒,欲寄不能,将意思翻进一层,流转作结,余味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