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三日登楼有怀金陵宣城诸友
百尺西楼十二栏②,日迟花影对人闲③。
春风已入片时梦,寒食从今数日间。
折柳故情多望断④,落梅新曲与愁关⑤。
诗成欲访江南便⑥,千里烟波万叠山。
范成大在二十九岁中进士之前,曾经一度在江苏昆山东禅寺读书,并游学于杭州、建康(南京) 、溧水、宣城等地,交游有李衡(彦平) 、唐子寿(致远) 、乐备(功成) 、张汉卿、马先觉等。这首诗,便是诗人在回到家乡苏州之后,为怀念他的这些朋友而作的。
首联紧扣题目,写登楼时的所见与所感。在二月三日这个春光融融的日子里,诗人乘兴出游,登上了苏州子城的西面楼。但交游离散,独自一人,即使景致再好,亦觉兴味索然。于是,群芳竞秀、万紫千红的醉人春色,在诗人的笔下却变成了灰朦朦的。你看: 太阳懒洋洋的,半天升不上来; 楼下的花树在斜日映照下的投影,是那样的安闲、恬静,丝毫没有争妍竞秀、怒放盛开的春姿。这与“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盎然春意是何等不同! “日迟花影对人闲” 一句,意绪悲凉,感情凝滞,给全诗定下了一个沉重的基调。
颔联写登楼的时令、节候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哀愁,意思是说,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恍惚之间,片时一梦,春风已老,春天已经过了大半,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在这几天之间又要到了。古代的寒食节一般指清明节前三天,在这三天之中,必须家家禁火,户户禁烟。因此人们往往或举家上坟扫墓,或朋友聚合郊游。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在“寒食从今数日间”这几个字里面,还隐藏着一种淡淡的哀愁: 本是一个聚合游乐的好机会,现在却天各一方,风流云散,岂不可哀?
颈联 “折柳故情多望断,落梅新曲与愁关”紧承颔联,进一步写对朋友的思念,并引发出对时事的忧愁。大意是说: 唱一曲 《折柳》古调,回忆相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真令人愁肠寸断,哀伤莫已; 歌一支 《落梅》新曲,感叹时艰,让人为国土沦陷而痛心疾首,忧愁焦虑。“落梅新曲”,指当时流行的《江城梅花引》 ,简称 《江梅引》。据洪迈 《容斋随笔》 记载: “绍兴丁巳(七年) ,所在始歌 《江梅引》 ,不知何人所作。己未、庚申年 (岳飞抗金时) ,北庭亦传之。至于壬戌 (绍兴十二年,前一年岳飞被杀,宋金达成和议),先忠宣公 (洪皓,使金被留)在燕赴张侍御家宴,侍妾歌之,感其 ‘念此情,家万里’ 之句,怆然曰: ‘此词殆为我作! ’ 既归不寐,遂用韵赋四阕……”由此可知这支 “新曲” 流行的时日和它所唤起的一种特殊的民族感情。“落梅新曲与愁关”一句,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
尾联又回到 “怀友”的主题,意思是说: 我的怀友诗已吟成了,可是怎样才能呈献到我这些远方的朋友面前,让他们知道我的思念之情呢?只有找一个去江南金陵、宣城等地的便人把它带去,可是有没有这样合适及时的便人呢?我伫立楼头,凝望着远处被千里烟波、万叠高山阻隔的朋友之所,不禁陷入了深沉而又痛苦的思念之中。
这首诗结构严谨简练,感情真挚深沉,首句直接写楼之高,省去了如何登楼的琐碎细节,但透过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依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诗人先是兴味索然登上西楼,中间忆过去,想未来,又回到令人忧伤的现在,无不触动他悲凉落寞的情怀,最后是诗人伫立楼头,凭栏远眺,深深沉浸在对远方朋友的冥思默想之中。结句 “千里烟波万叠山’,意境优美,隽永含蓄,不直说怀友而思念朋友之情激如潮,深如海,颇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此外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诗人把怀友与伤时结合起来写,既使思念朋友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切,又给诗歌注入了一定的社会内容,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远非那些无病呻吟、装腔作势之作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