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诗(之一)
美人如新花, 许嫁还独守。
岂无青铜镜, 终日自疑丑。
《怨诗》之一选自曹邺组诗《四怨三愁五情诗》,列十二首中第一首。组诗前有序。关于这组诗的写作背景,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说:“累举不第,为《四怨三愁五情诗》,雅道甚古。”参照诗人在组诗前的自序,可知这组诗是在作者多次应试而不中第的情况下,为抒泻心中郁积的怨愁之气,写下的一组比兴寄托之作。
《怨诗》之一的文字表层写的是一个美丽少女欲嫁还休的疑惑心理。对于漂亮的女性,出嫁是其天生丽质的无上价值的一种自我实现方式。漂亮女性之欲嫁,客观上亦非什么难事。“美人如新花”,即是以“新花”之娇艳来比美之人“美”。所谓“有花堪折直须折”、“为乐当及时”,否则就会美人迟暮,“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这些道理“美人”想是明白的,所以她“许嫁”了。可是,她忽而又改变了主意,不愿嫁人,而情愿“盛年处房室”,一个人孤单寂寞地“独守”下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位“美人”对自己的美貌还有点不自信,整天对着“青铜镜”照呀照的,照来照去竟疑惑自己的花容月貌有些丑陋了。于是矛盾了,收回了原来“许嫁”的允诺。
以女子比士子,以女子的美艳之色比士子的优长之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惯例。此诗亦不例外,诗中女子欲嫁还休的微妙心理,不过是一个从偏远的家乡桂林,初到皇都长安,面对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自信心有所动摇的士人,所产生出的犹疑惶惑心态的映现。“终日自疑丑”一句所表达的意思,和中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中“画眉深浅入时无”传达的心理大致相近,表现手法上也大致相同。然而这首小诗所具备的理解张力决不止此。“美女”而“疑丑”, “许嫁”还“独守”,这种悖论式的矛盾心理行为,很有一种触发人生哲思的启示力。美女由“许嫁”而改变主意去“自守”,起决定作用的是“自疑丑”,这是美女违背初衷的心理基础。“美女”之所以会“自疑丑”,一个人的自信心之所以会动摇,究其实质,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因素。从客观方面来说,因美色而招嫉妒,因贤能而遭谗毁,因行高而致诽谤,这种现象古今长有。屈子《离骚》云:“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韩愈在《原毁》中说:“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曹邺《成名后献恩门》一诗也写道:“为物稍有香,心遭蠹虫啮……辛苦学机杼,坐对秋灯灭。织锦花不常,见之尽云拙”。你本是美玉无暇,但“皎皎者易污”,偏被“营营青蝇”玷,叫你“欲洁何曾洁”。当你的形象被客观现实如此这般“塑造”一番之后,你有时也会不免疑心自己大约也许就是这样不干不净不洁不修吧。于是,你便由主动的存在变为被动的存在,由活在自己的信心里变为活在他人的眼光中。客观作用于主观的结果,主观上便生出自惑、不自信,这种心理的产生,一方面固然表明了人们认识自我的困难,难于认识他人和客观;但更重要的是,它会在一个人的心灵上投下浓重的阴影。自信心的动摇,意味着人生目的的失落,它使本来主动、开放、进取的心态,变为封闭、保守、退让,自我构筑一个严密的封闭系统,束缚起手脚,剪除掉翅膀,不敢表现自己,不敢施展才干,畏畏葸葸,疑疑惑惑,由自信自负果决刚毅变得庸人自扰瞻前顾后以至无所适从,终于画地为牢般地把自我禁锢起来,让青春、生命、美色、才能在无所事事中浪掷闲抛。
人们呵,从“终日自疑丑”的疑惑畏葸中大踏步地走出来吧!从世俗和传统强加于你的巨大心理压力下自我解放吧!恢复和重建崇高的自信——既然色貌如花,就让鲜花在阳光下舒展自由地开放,让鲜花的美姿艳态尽情展示在世人面前。
“几时你不再画地自狱/心便同世界一样宽广”。从丧失自信导致的自我封闭的心理壁障中挣脱的人们,将拥有整个世界,世界也将拥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