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
在大海的蒙蒙青雾中
一叶孤帆闪着白光……
它在远方寻求什么!
它把什么遗弃在故乡?……
风声急急,浪花涌起,
桅杆弯着腰声声喘息……
啊,——它既不是寻求幸福,
也不是在把幸福逃避!
帆下,水流比蓝天清亮,
帆上,一线金色的阳光……
而叛逆的帆呼唤着风暴,
仿佛唯有风暴中才有安详!
莱蒙托夫是一位天才的诗人。在短暂的12年的创作生涯中,他饱蘸生命的激情,谱写了400多首诗篇。《帆》是他最著名的短诗之一。
莱蒙托夫是人们公认的描写自然的能手,这和他极富绘画、音乐天赋密切相关。在这首短短的12行诗中,诗人用简炼的笔触,不多的色彩,点染出一派别具一格的景致:由远及近,在大海蒙蒙青雾的尽头,一叶孤帆泛着白光;顶风疾行之中,桅杆累弯了腰;白帆之下是湛蓝的海水,白帆之上,蓝天中泻下一线金色的阳光……多么绚丽,多么鲜明! 《帆》犹如一幅出自名家之手的油画。然而这里并非风平浪静,在这真切的、充满动感的画面之上,诗歌的字里行间掠过时代不祥的风云,鼓动着诗人不安的脉搏。
《帆》是一阕孤独灵魂的颂诗。这孤独的白帆不仅是诗魂,也是诗人之魂。用诗人在《不,我不是拜伦》中的诗句来说,这是一颗被“世界放逐”的“俄罗斯的灵魂”。它的遭遇像19世纪俄国文学史中许许多多的“多余人”一样,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为此而悲观、迷惘。但与一般的“多余人”不同,莱蒙托夫没有走上奥涅金、皮却林等自我放逐的道路,而是以创作为武器,向专制暴政发出了强烈的抗议。这里,他魂系白帆,将“一堆破碎的希望”沉入心底,肩负着寻求战斗的使命,驶向生活的海洋,去祈求时代风暴的洗礼。这就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斗争、积极行动的志向和孤独、高傲、倔强的性格。因而《帆》也是诗人性格和精神的象征,它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那些黑暗的岁月中,一代进步青年不屈的追求,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然而,它又并不仅仅属于那个时代,它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它又是一支命运的交响曲。
《帆》是不屈的战士的命运交响曲。这只闪着白光的孤帆是全诗的中心视点,它带领一只孤独的小舟,远远离别了故乡,面对风起云涌、动荡不安的生活之海,它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顶风破浪,同命运苦苦地搏斗,哪怕“风声急急,浪花涌起,/桅杆弯着腰声声喘息……”它告诉风,告诉浪,它既不逃避幸福的港湾,也不是去寻找幸福的汪洋;大海作证,蓝天作证,“叛逆的帆”象征叛逆者的命运,向着无边的大海、无垠的天空,呼唤着时代的风暴,因为叛逆者不安的灵魂只有在斗争的风暴中才能得到“安祥”。所以《帆》响彻着不屈的斗争的强音。帆的命运何尝不是每一个时代坚强战士的生命的象征呢?不甘停滞不前,奋勇疾行,激流勇进的孤独,维系着战斗者的生命哲学。
《帆》是19世纪俄国诗歌史上的杰作。它只有3节12行,如果把每一节的前两行诗句连接起来,就是一首写景的小诗,以帆为中心视点,作者从视觉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富有魅力的美丽图画:“蒙蒙的青雾”在远方弥漫,一叶白色的孤帆在雾中闪烁着白光;近望,疾风鼓动着风帆,汹涌的浪花簇拥着小船,桅杆在弓腰喘息;最后,作者才把读者的视线紧紧吸引在孤独的风帆之上,但见蓝色的海、天之间,一叶帆上点染着“一线金色的阳光”,……由远而近,由小到大,鲜明的色彩,精炼、形象的语言,建构起一个动态的艺术空间。其间,虽然不见那开顶风船的主人,但耳闻急急的风声,桅杆的喘息声……这些“画外音”,再加上诗行本身极富乐感的韵律,一同诉诸于读者的听觉,绘声绘色地勾勒出一方海阔天空,孤帆远行,动静相间,声图并茂,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那么孤帆疾行远方,它遗弃了什么?去寻求什么?诗人一开始就向读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把每节诗的后两行连接一处,它们讲述的正是孤帆远行的使命,孤帆的深刻象征意义由此脱颖而出。一切都多么自然流畅啊!不乏悲怆的谐音下,轰响着不屈的生命的乐章。难怪马克思盛赞年轻的诗人:“对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是寥寥无几的。”
一叶孤帆闪着白光……
它在远方寻求什么!
它把什么遗弃在故乡?……
风声急急,浪花涌起,
桅杆弯着腰声声喘息……
啊,——它既不是寻求幸福,
也不是在把幸福逃避!
帆下,水流比蓝天清亮,
帆上,一线金色的阳光……
而叛逆的帆呼唤着风暴,
仿佛唯有风暴中才有安详!
莱蒙托夫是一位天才的诗人。在短暂的12年的创作生涯中,他饱蘸生命的激情,谱写了400多首诗篇。《帆》是他最著名的短诗之一。
莱蒙托夫是人们公认的描写自然的能手,这和他极富绘画、音乐天赋密切相关。在这首短短的12行诗中,诗人用简炼的笔触,不多的色彩,点染出一派别具一格的景致:由远及近,在大海蒙蒙青雾的尽头,一叶孤帆泛着白光;顶风疾行之中,桅杆累弯了腰;白帆之下是湛蓝的海水,白帆之上,蓝天中泻下一线金色的阳光……多么绚丽,多么鲜明! 《帆》犹如一幅出自名家之手的油画。然而这里并非风平浪静,在这真切的、充满动感的画面之上,诗歌的字里行间掠过时代不祥的风云,鼓动着诗人不安的脉搏。
《帆》是一阕孤独灵魂的颂诗。这孤独的白帆不仅是诗魂,也是诗人之魂。用诗人在《不,我不是拜伦》中的诗句来说,这是一颗被“世界放逐”的“俄罗斯的灵魂”。它的遭遇像19世纪俄国文学史中许许多多的“多余人”一样,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为此而悲观、迷惘。但与一般的“多余人”不同,莱蒙托夫没有走上奥涅金、皮却林等自我放逐的道路,而是以创作为武器,向专制暴政发出了强烈的抗议。这里,他魂系白帆,将“一堆破碎的希望”沉入心底,肩负着寻求战斗的使命,驶向生活的海洋,去祈求时代风暴的洗礼。这就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斗争、积极行动的志向和孤独、高傲、倔强的性格。因而《帆》也是诗人性格和精神的象征,它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那些黑暗的岁月中,一代进步青年不屈的追求,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然而,它又并不仅仅属于那个时代,它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它又是一支命运的交响曲。
《帆》是不屈的战士的命运交响曲。这只闪着白光的孤帆是全诗的中心视点,它带领一只孤独的小舟,远远离别了故乡,面对风起云涌、动荡不安的生活之海,它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顶风破浪,同命运苦苦地搏斗,哪怕“风声急急,浪花涌起,/桅杆弯着腰声声喘息……”它告诉风,告诉浪,它既不逃避幸福的港湾,也不是去寻找幸福的汪洋;大海作证,蓝天作证,“叛逆的帆”象征叛逆者的命运,向着无边的大海、无垠的天空,呼唤着时代的风暴,因为叛逆者不安的灵魂只有在斗争的风暴中才能得到“安祥”。所以《帆》响彻着不屈的斗争的强音。帆的命运何尝不是每一个时代坚强战士的生命的象征呢?不甘停滞不前,奋勇疾行,激流勇进的孤独,维系着战斗者的生命哲学。
《帆》是19世纪俄国诗歌史上的杰作。它只有3节12行,如果把每一节的前两行诗句连接起来,就是一首写景的小诗,以帆为中心视点,作者从视觉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富有魅力的美丽图画:“蒙蒙的青雾”在远方弥漫,一叶白色的孤帆在雾中闪烁着白光;近望,疾风鼓动着风帆,汹涌的浪花簇拥着小船,桅杆在弓腰喘息;最后,作者才把读者的视线紧紧吸引在孤独的风帆之上,但见蓝色的海、天之间,一叶帆上点染着“一线金色的阳光”,……由远而近,由小到大,鲜明的色彩,精炼、形象的语言,建构起一个动态的艺术空间。其间,虽然不见那开顶风船的主人,但耳闻急急的风声,桅杆的喘息声……这些“画外音”,再加上诗行本身极富乐感的韵律,一同诉诸于读者的听觉,绘声绘色地勾勒出一方海阔天空,孤帆远行,动静相间,声图并茂,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那么孤帆疾行远方,它遗弃了什么?去寻求什么?诗人一开始就向读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把每节诗的后两行连接一处,它们讲述的正是孤帆远行的使命,孤帆的深刻象征意义由此脱颖而出。一切都多么自然流畅啊!不乏悲怆的谐音下,轰响着不屈的生命的乐章。难怪马克思盛赞年轻的诗人:“对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是寥寥无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