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虞仲房司马送秋韵
自入秋光能几时, 无端又赋别秋诗。
夜长月冷虫鸣急, 天阔风高雁过迟。
三径黄花存旧节, 半栏红叶堕残枝。
往来毕竟乘除法, 何用年年宋玉悲?
战国时期的作家宋玉曾写过著名的《九辩》,其文开篇的第一句即为“悲哉秋之为气也”,唱出了悲秋之声,自此之后,悲秋即成为中国文人最常见的主题之一,而宋玉悲秋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常见的典故之一。地处北半球的中原大地,每逢秋季则一派萧条,心理细腻而又感情脆弱的文人骚客,自然对这节序之变分外敏感。尽管有少数作家也曾写过赞美秋天的优秀诗篇,如唐人杜牧的《山行》,刘禹锡的《秋词》,但是,悲秋之音仍不绝于耳。丁世昌的这首诗却独拔于流俗之外,表现了作者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
诗首二句从时光飞逝入笔,一起首即导入送秋。“自入秋光能几时”,一句反问,点出秋光之不永,无缘无故地又要开始写送别秋日的诗篇了。诗中四句极力渲染秋景的悲凉,既是诗首二句的合理延伸、补充,又为末尾二句自出新意做好反跌的铺垫。秋夜漫长,月色寒冷,秋虫悲鸣,天阔风高,秋雁缓缓而过。最耐秋寒的路旁菊花也只剩下枯萎的花枝,经霜变红的花叶纷纷从残枝上坠下。总之,这一花一叶,无不让你感受到秋气的严酷。 “三径”,典出晋赵岐的《三辅决录》。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告病辞官,隐居乡里,在院内开辟三径, 只和求仲、羊仲来往。后人遂以“三径”指代家园,此指园中。“黄花”,即菊花。
如果循此诗思写下,结尾必然落入寻常诗格而了无新意。令人欣慰的是此诗尾联却用“往来毕竟乘除法,何用年年宋玉悲”二语边转边收,翻出新意。“往来”,即暑往寒来之意。“乘除法”,指乘法,除法法则,也即自然规律。诗人认为,暑往寒来,秋去冬来,毕竟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哪里用年年抒发文人墨客的悲秋之情呢?
丁氏此作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从规律无可改变的角度告诫人们要达观处世之理。当然,从具体的人来说,并不可能仅仅因为是规律即可摆脱某些不良心理的困扰,诸如节序之感,迟暮之感,生命代谢这类困扰人生的问题,但如能多些自觉,少些盲目,自可少些烦恼。尽管人们不会因为自觉的认识而永远得到解脱,但是,减少盲目,正视规律,还是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