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互文性
崔颢《黄鹤楼》一举成名, 接受史与创作史紧紧相连[9]514, 引发后代诗人的竞相模仿。在众多拟作中, 最引人瞩目的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诗仙李白拟崔诗以较高下的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 《唐诗纪事》、《诗林广记》等文献中多有记载。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引《该闻录》云:“唐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云……李太白负大名, 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 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10]30崔颢《黄鹤楼》作于天宝三载 (744年) 之前,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应作于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的乾元元年 (758) 之后, 李诗难免受到崔作的影响, 对照二诗文本也能发现模仿的痕迹。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与崔颢《黄鹤楼》诗相比,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模仿痕迹非常明显。二诗开篇都写登台或登楼之后, 传说中的事物已不存在, 仅余空楼空台, 留给后人惆怅与感慨。李诗首联用了两个“凤凰”和三个“凤”字, 体现出对崔诗重复使用“黄鹤”的效仿。宇文所安指出:“李白对崔颢的模仿不仅在一些特别的句子, 比如开头的叙述手法就极为相似, 都以一种主体‘缺席’的存在和流畅的话语开始, 气势豪迈开阔。”[11]颔联亦是怀古, 转入对历史的凭吊。颈联皆是写景, 崔诗中写到“鹦鹉洲”, 因而李诗此联亦以“洲”来押韵煞尾, 但崔诗融进了祢衡的典故, 在写景中寄寓感伤之情, 李诗只是纯粹写景。尾联抒怀, 点出不见长安、壮志未展的失意之愁, 在表现愁情方面也是明显模仿崔颢诗的。总体看来, 无论是构思立意, 还是谋篇布局、用韵, 李诗都与崔诗如出一辙, 二诗之间存在多方面的互文关系, 但“论立意之高远、涵蕴之深邃、格调之浑成、语言之自然, 李诗都不及崔诗”[12]。
李白另有一首《鹦鹉洲》亦是模仿《黄鹤楼》, 其诗云:“鹦鹉来过吴江水, 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 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 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 长洲孤月向谁明?”方回评曰:“鹦鹉洲在今鄂州城南, 对南楼;黄鹤楼在城西, 向汉阳。太白此诗, 乃是效崔颢体, 皆于五、六加工, 尾句寓感叹。”[13]王琦云:“李之拟崔, 《鹦鹉》取其格, 《凤凰》取其调。”[14]《鹦鹉洲》模仿崔诗的章法, 前四句与崔诗如出一辙, 前三句连用三个“鹦鹉”, 五六句写景, 尾句寄寓感叹, 句格逼肖崔诗。方回把《黄鹤楼》独特的七律体称之为“崔颢体”, 即“律间出古”的“七律变体”、或“以古笔为律”的变体七律[9]518。“鹦鹉西飞陇山去, 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皆是“律间出古”, 体现了李诗对“崔颢体”的诗体模仿。
萨莫瓦约在《互文性研究》一书中指出:“正如一个人和他人建立广泛的联系一样, 一篇文本不是单独存在, 它总是包含着有意无意中取之于人的词和思想, 我们能感到文本隐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总能从中发掘出一篇文下之文。”[4]31李白的两首拟诗在音韵追随、语词借鉴、章法模仿、诗体模仿等方面体现出和崔诗的互文关系, 崔颢《黄鹤楼》即是《凤凰台》、《鹦鹉洲》的“文下之文”。此外, 历代崔颢《黄鹤楼》拟诗中还运用了引用、化用、用典、戏拟等多种互文手法, 在音韵、语词、用典、主题、形式等层面与崔颢《黄鹤楼》存在互文关系。
(一) 用韵。
崔颢《黄鹤楼》押阴声韵尤韵, 首句不入韵, 韵脚为楼、悠、洲、愁。后代诗人咏黄鹤楼时, 常效仿崔诗的用韵。元丁鹤年《黄鹤楼用崔颢韵》、清黄景仁《黄鹤楼用崔韵》在诗题中即点明用崔颢《黄鹤楼》韵。“白云尚剩当年迹, 黄鹤犹名此日楼。不信神仙归渺渺, 本来江汉自悠悠。晴川枫叶霜千树, 鄂渚芦花雪一洲。千古英雄千古憾, 几回凭眺几回愁。”清释觉慧《黄鹤楼》实际上是次崔颢《黄鹤楼》诗韵, 用崔诗原韵原字, 先后次序也都相同。范成大《黄鹤楼》、游仪《黄鹤楼》等诗也在用韵上效仿了崔诗。
(二) 引用。
热奈特认为, 互文性“最逐字逐句和最直白的形式, 就是传统手法上的引用 (citation, 带引号, 准确的参考资料或有或无) ”[4]20。论诗诗中常引用两句原诗, 但引用的诗句只是作为评论对象, 意义没有变化, 这种情况是引用的特殊类型, 和作为互文手法的“引用”是有区别的。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中评秦观《春日》诗:“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 始知渠是女郎诗。”前两句是引用秦观诗中的原句, 诗意没有改变。引用作为互文手法时, 被引用的文本在新的语境中通常会产生新的意义。“‘此地空余黄鹤楼’, 身闲竟日坐楼头。山林落叶参差舞, 客棹惊风次第收。玉笛已无仙子曲, 水花犹漾洞庭秋。长江形胜真天堑, 自是群雄据上游。”清沈国梓《黄鹤楼用崔司勋诗为首句》以崔颢诗“此地空余黄鹤楼”原句为首句, 而着眼于黄鹤楼濒临长江天险, 突出其军事价值, 诗句的意义发生变化, 这种“引用”是互文性的典型体现。
(三) 偷语。
皎然提出的“偷语”是指袭用、模仿先在文本中的词语。这种情况在后代黄鹤楼诗中较为常见。顾况《黄鹄楼送独孤助》中“黄鹤杳杳江悠悠”, 袭用、模仿了崔诗中的“悠悠”“历历”“萋萋”等叠字。“到日仙尘俱寂寂, 坐来云我共悠悠”, 清黄景仁《黄鹤楼用崔韵》效仿崔颢《黄鹤楼》运用叠字的手法, 袭用其中的词语“云”“悠悠”, 另成佳句。上文提到的清释觉慧《黄鹤楼》诗中亦多处袭用崔诗中的词语, 同样运用了“白云”“黄鹤”“悠悠”“晴川”等语词。“一个词 (或一篇文本) 是另一些词 (或文本) 的再现, 我们从中至少可以读到另一个词 (或一篇文本) 。”[4]4从这些取自崔颢《黄鹤楼》中的语词, 也能看出文本之间的互文性联系。
(四) 用典。
用典是古典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法, 亦称用事, 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刘勰《文心雕龙》将用典称为“事类”, 即“据事以类义, 援古以证今”[15]。这种引用古事、古语的手法属于文本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引用。热奈特在《隐迹文稿》中谈到互文性的表现时说:“第三种形式即‘暗语’形式, 明显程度和忠实程度都更次之, 暗语形式的全部智慧在于发现自己与另一文本的关系, 自身的这种或那种变化必然影射到另一文本, 否则就无法理解。”[16]“暗语”是将旧的文本引用到新的文本中, 在理解旧的文本的基础上才能理解新文本的意义, 与古典诗歌中的用典相契合。明代文学复古运动领袖王世贞亦有《登黄鹤楼》, 其诗对崔颢《黄鹤楼》的用典模仿, 也是互文性的体现。“缥缈高凭崔氏楼, 依微西眺祢生洲……一代真成春雪偈”, 王世贞《登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绝唱而把黄鹤楼称为崔氏楼, 以“祢生洲”代鹦鹉洲, 与崔诗一样运用了祢衡的典故, 又以“春雪偈”喻崔颢《黄鹤楼》诗, 可谓典中有典, 与崔诗有多重关联。
(五) 化用。
“化用”是借鉴、点化其他文本中的语句, 为我所用。唐贾岛《黄鹤楼》“青山万古长如旧, 黄鹤何年去不归”句, 清陈廷敬《黄鹤楼歌送魏使君》“白云缥缈楚天外, 黄鹤飞去楼空在”句, 皆化用崔颢句“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贾岛诗尾联“定知羽客无因见, 空使含情对落晖”无愁字而见愁, 与“烟波江上使人愁”异曲同工。宋罗与之《黄鹤楼》“骚客怀乡日欲残”句, 化用“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明杨基《黄鹤楼看雪》“遥看历历汉阳树, 一色尽是梨花开”句, 化用崔颢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 借崔诗的意象而另出新意, 用来描写雪景, 比喻巧妙。这些句子都是对崔颢《黄鹤楼》诗句的吸收和转化, 与崔诗形成互文关系。
(六) 模仿。
模仿是形成互文性的重要手法。许多黄鹤楼诗的尾联效仿崔诗写登临引发愁情。清黄景仁《黄鹤楼用崔韵》“欲把登临倚长笛, 滔滔江汉不胜愁”, 效仿崔诗“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不着痕迹。“洒尽新亭楚囚泪, 烟波风景总生愁”, 清黄遵宪《上黄鹤楼》借崔颢“烟波江上使人愁”句, 抒家国之忧。“几回凭眺几回愁”, 清释觉慧《黄鹤楼》亦效仿了崔诗登临凭眺引发愁绪的构思。南唐卢郢《黄鹤楼》在语句、章法形式、主题等层面都体现出对崔诗的模仿, 二诗之间的互文关系也很明显。“黄鹤何年去杳冥, 高楼千载倚江城。碧云朝卷四山景, 流水夜传三峡声。柳暗西州供骋望, 草芳南浦遍离情。登临一晌须回首, 看却乡心万感生。”其诗亦是采用七律的形式写登楼咏怀, 首联与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句异曲同工, 颔联、颈联写景, 尾联写登临时感发乡愁。
(七) 戏拟。
戏拟是一种反向模仿, 通过对原作的主题进行转换或扭曲, 达到戏讽的效果。无论是对原作的转换还是扭曲, 戏拟之作都与原作文本之间存在关联, 也是互文性的表现。“戏拟的目的或是出于玩味和逆反 (围绕超文加以讥讽) , 或是出于欣赏;另外, 戏拟几乎总是从经典文本或是教科书里的素材下手”[4]42。戏拟诗是有意摹仿套袭前人的经典诗篇, 含有嘲讽和诙谐的意味, 能借原诗的名气获得特殊的效果, 某些作品借古讽今, 像投枪像匕首, 战斗性极强。剥皮诗是戏拟诗的一种, 崔颢《黄鹤楼》的影响延续到现代, 章太炎、鲁迅的剥《黄鹤楼》诗是对崔诗的戏拟, 取得了强烈的政治讽喻效果。袁世凯阴谋称帝之际, 把黎元洪软禁在南海沄台。章太炎剥崔颢《黄鹤楼》诗讽刺他, 诗曰:“昔人已化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狼千载空悠悠。时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白鹭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兴门外使人愁。”诗中保留了崔颢《黄鹤楼》的4句原句, 仅改动个别语句就嘲讽了袁世凯的卑劣行径, 与崔诗的互文关系一目了然。“阔人已乘文化去, 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 古城千载冷清清。专车队队前门站, 晦气重重大学生。日薄榆关何处抗, 烟花场上没人惊。”鲁迅《崇实》一文中的《剥崔颢<黄鹤楼>诗》通过对崔诗的互文转换, 辛辣地抨击了国民党置民族存亡于不顾, 醉生梦死, 借机大发国难财的罪恶行径。1933年日寇入侵山海关 (榆关) , 国民党政府不但不抵抗, 反而搜罗北平的珍贵文物仓皇南逃, 指责学生罢课参加抗日运动, 达官贵人依然沉醉在烟花场上。鲁迅痛恨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 忿而写了《崇实》一文进行抨击, 讽刺国民党反动派抢运古董是在于“崇实”能“随时卖出铜钱来”。而大学生没有古董那样值钱, 所以受到冷遇, 因而“剥崔颢《黄鹤楼》诗以吊之”。在剥皮换骨之后, 人们仍能看出两首剥皮诗与崔诗的互文性联系。
(八) 隐述。
除了直接引用和间接转换外, 间接隐述他人的文本也体现出文本之间的联系。“黄鹤仙人身姓谁, 空传崔颢旧题诗” (明顾璘《题黄鹤楼》) 、“我闻崔颢诗中语” (清陈廷敬《黄鹤楼歌送魏使君》) 、“昔闻崔颢题诗处” (明沈周《黄鹤楼》) 、“昔读司勋好题句” (清黄景仁《黄鹤楼用崔韵》) 、“太白未轻崔颢句” (明何景明《登黄鹤楼》) 、“何处崔郎更赋诗” (清吴绮《黄鹤楼二首》其二) 、“崔颢诗中旧日愁” (明戴复古《鄂渚烟波亭》) 都写到崔诗。“楼真千尺迥, 地以一诗传”, 清赵翼《题黄鹤楼十六韵》指出黄鹤楼因崔颢的千古绝唱而声名远播。这些诗句都提到崔颢《黄鹤楼》诗, 隐含着崔诗文本, 与崔诗文本有间接的联系, 也存在互文性关系。
在互文性的视域下解读历代黄鹤楼诗, 不仅可以看出崔颢《黄鹤楼》作为经典文本的强大影响, 后人如何记取崔颢《黄鹤楼》, 而且与互文性理论不谋而合:“﹙互文手法﹚告诉我们一个时代、一群人、一个作者如何记取在他们之前产生或与他们同时存在的作品。
今日更新
-
隋唐五代文学同音乐的共生关系
[2018-07-17]
-
年代·地理·制度·风俗
[2018-07-16]
-
无理而妙
[2018-07-16]
-
中唐古文
[2018-07-15]
-
初唐诗体的演变与诗风的转变
[2018-07-1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