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静夜思》教学

2023-05-28 可可诗词网-学术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静夜思》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游子深切思念故乡的五言绝句。语言凝练, 感情真挚, 意境深远。诗人以月亮为意象, 在宁静的夜晚, 诉说着游子的情怀。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是写诗人身在他乡夜晚这样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疑”字, 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 在迷迷蒙蒙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的月光误当作铺在地面的霜。而“霜”字用得更妙, 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 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 还烘托出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则是通过动作的描摹, 深化思乡之情。诗人已经清醒过来, 他抬头凝望着月亮, 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沉思, 在“思”什么呢?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 可能是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 也可能是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还有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诗人举头仰望、低头沉思, 俯仰之间, 神驰万里。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 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语文课标在第一学段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静夜思》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诗句节奏具有音乐美, 易被学生接受。本课教学旨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生字词, 感知古诗内容, 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重在吟诵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 以达到学生在接受古诗熏染的同时,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九个生字, 会写“思、前、低、乡、床、光、故”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理解诗歌内容。
 
 
      2.反复吟诵,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拼音, 尝试认读生字、朗读全诗。
 
 
      2.了解有关李白的故事、李白的其他诗作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揭示课题
 
 
      1. 导言:同学们, 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 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 请大家猜一猜, 看谁最聪明。 (出示)
 
 
      有时落在山腰, 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 有时像把镰刀。
 
 
      2. 一轮明月冉冉升起, 望着月亮, 许多人都会思绪万千, 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师板书课题, 生书空。)
 
 
      3. 指导认读生字“静”“夜”, 把课题读准。
 
 
      课题的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是怎么认识的?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 (根据学生口头组词, 相机板书:安静、夜晚、思念。)
 
 
      二、看图, 介绍诗人
 
 
      1. 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 引导学生看图:这是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
 
 
      学生看图, 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 课文简介:《静夜思》的作者是我国唐朝伟大的诗人李白, 这首诗是他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后, 在一个安静的夜晚, 面对皎洁的月光产生思念之情的作品。
 
 
      三、初读古诗, 识记生字
 
 
      1. 播放古诗朗诵课件, 请学生认真听记古诗内容。
 
 
      2. 学生先自读诗句, 边读边在诗中画出生字条里的生字, 画好生字后多读几遍, 再与小伙伴合作识记不认识的字。
 
 
      3. 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 出示生字卡片:夜、思、床、光、疑、举、望、低、故。
 
 
      (开火车试读, 要求读准。请“小老师”领读。)
 
 
      (2) 组织学生交流多种识字方法, 教师相机指导。
 
 
      找出在题目中刚认识的两个字“静、夜”, 请小老师领读。
 
 
      自读“床、光、望、乡”, 说说发现。
 
 
      相机理解“举”字:请学生把铅笔“举”起来;请“举”手。
 
 
      通过反义词的方法理解“低”。
 
 
      联系诗句内容“望明月”, 理解“望”是“看”的意思。
 
 
      4. 这些字都会读了, 古诗是不是也能读正确呢?
 
 
      指名读古诗, 其他学生认真听, 准备给同学正音。
 
 
      读后正音。
 
 
      四、朗读古诗, 提出疑问
 
 
      1. 读古诗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诗句, 让学生在书上标一标。教师范读, 学生练读。)
 
 
      2. 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交流, 不懂的地方互相问一问。
 
 
      (指名说说。提出不懂的地方。)
 
 
      五、指导写字
 
 
      1. 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示范字。
 
 
      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几笔该是给大家提个醒的?
 
 
      2. 教师范写, 学生书空。
 
 
      重点指导“低”左窄右宽, “床”半包围结构, “前”上扁下长。
 
 
      3. 学生独立描红、临写。教师巡视, 并让学生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
 
 
      4. 展示学生作业, 肯定优点, 指出不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认读生字, 听写生字并改正。
 
 
      2.指名朗读古诗, 齐读古诗。
 
 
      二、细读古诗, 明诗意
 
 
      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整句诗, 说说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
 
 
      相机指导:“明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明亮的月光)
 
 
      2.出示: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学习第二句:
 
 
      1.指名读整句诗。组织学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出示图片, 相机理解“霜”:你在哪儿见过霜? (天冷的时候, 玻璃上、地上会结出一层白白的冰晶, 那就是霜。) 并与月光下的景象对比。
 
 
      3.鼓励学生连起来说说第一、二句诗的意思, 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 (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 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霜。)
 
 
      4.生活中, 还有什么像什么?练习说话。
 
 
      学习第三句:
 
 
      1.做动作理解“举头”的意思。“举头”还可以说成什么? (抬头)
 
 
      2.指名读整句诗, 说说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明亮的月亮)
 
 
      学习第四句:
 
 
      1.指名读整句诗, 说说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
 
 
      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的意思。
 
 
      2.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会想到什么呢?指导说话。
 
 
      三、再读古诗, 化情感
 
 
      1.出示图片, 配乐:在这个安静的夜晚, 月亮是圆圆的。圆月象征着团圆, 而诗人却独自一个人漂泊在外。此时此刻, 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难过、伤心。)
 
 
      教师范读, 学生一边欣赏画面, 一边体悟情感。
 
 
      2.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 又会想到故乡的什么呢?指名回答。
 
 
      3.指导有感情朗读。
 
 
      4.播放音乐, 创设情境背诵:此时此刻, 你就是诗人李白。你远离家乡, 远离亲人, 在一个静静的夜晚, 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圆月……
 
 
      指导学生做动作, 背诵。
 
 
      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古朗月行》。
 
 
      李白还有很多诗作都写到了月亮, 我们来欣赏其中一首。 (播放配乐朗诵《古朗月行》音频)
 
 
      2.引导学生找一找、背一背李白的其他诗歌。
 
 
      教后反思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 而文字符号本身较为抽象, 它不像图画、实物可以直接引起视觉快感。因此, 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教学时, 教师有意设计一些活动, 如把猜谜、表演、说话等形式引进课堂, 使学生体验到古诗阅读的乐趣。
 
 
      本教学设计把积累作为重点,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在初读感知环节, 扫除文字障碍, 让学生认真读读全篇课文, 把文章读通, 读连贯, 从而让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识字教学中,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对诗歌已耳熟能详, 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识字, 互帮互学。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让生字多次复现, 加以巩固。在广泛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 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深入感知课文中的情感, 不是用分析的办法, 而是利用诗意的画面和故事, 用播放音乐和有感情地朗读的办法, 使学生了解意境, 体悟情感, 整体感知, 这也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作业设计
 
 
      1.写生字并组词。
 
 
      字词教学是基础, 是必须掌握的, 要夯实。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熟读成诵, 重在积累。
 
 
      3.找一找有关写月亮的其他诗句, 读一读, 背一背。
 
 
      由“一个月亮”拓展到“多个月亮”, 让学生在多重诗句的积累中, 对“月亮”这一中国独特的文化意象有初步的印象。
 
 
      资料链接
 
 
      “床”到底指什么?
 
 
      1.室外的井床 (井栏) 。古时人们喜欢围井而居, 井边成了居民活动交流的公共场地。成人在此或取水, 或洗涤, 夏夜来这里聚会纳凉, 同时谈天说地。孩童也爱在对着家门的井栏外的空地上玩耍 (李白另一首诗里的“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描写的正是这种情景) 。在古人心目中井代表家乡, 所以有“背井离乡”等词语。此诗以井栏引出思乡主题也是顺理成章的。唐诗里“床”字更多指的是卧榻, 为什么李白在他的诗中提到井栏时用“床”而不用“井”“栏”或“韩”呢?因为指地下深穴的“井”在方位上不合适, “栏”字很难使人想到是井栏, “韩”字又太晦涩, 而诗的内容及当时的字意会使人自然明白“床”字所指。床作井栏解只适合于李白的原诗:“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 低头思故乡。”诗人把室外地面上的月光与寒霜相联系, 形成了朦胧且有些悲凉的意境, 为下面思乡之句做了铺垫。接下来, 诗人抬头看见皎洁的月亮, 不由得想起家乡夜晚的明月, 不也像月光之于秋霜一样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吗?
 
 
      2.室内的睡床 (卧榻) 。这种理解只适合于修改后的诗句, 即今天人们所读到的诗句。它经过明清两代各改一字而成。也许后人缘于误会, 或字义演变使后人认为不妨将错就错, 把这里的床也理解成卧榻, 把全诗理解成诗人因思乡而难眠。而“举头”和“低头”的动作意味着诗人是坐在床上的, 可能是临睡前的迟疑, 也可能是辗转后的起身。如果认为诗人躺在床上恐怕就不合适了。把“看”字改成“明”字正是为了适合这种理解上的变化 (是月光照在床前而不是人站在床前) , 而且改后也不宜再把床理解成井栏了, 因为在室外“明月光”的地方不只是井栏前。殊不知这一改破坏了原诗深沉朦胧的意境, 在此情况下把室内环境中而且是局部的月光形容成“地上霜”就更加牵强, 已经没有多少诗意 (第二句似乎主要为诗形完整而存在) 。把第三句的“山”字改为“明”字, 大概同样是基于对床字的这种理解:或许认为在卧榻上不容易见全山与月 (即使是唐朝时的窗, 人也可以从中看到外面的景物, 如杜甫有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 , 当然还有后人不像古人那样爱把月写作江月、山月之类。而此时这首短短的诗中“明月”竟重复出现, 从形式上看这处改动也是败笔。
 
 
      3.坐具 (如胡床) 。无论原诗、现诗, 也不管室外室内, 把“床”看成坐具都没有诗意, 而且唐诗里提到胡床 (无论是马扎还是当时刚刚出现的折叠躺椅) 时不会单用“床”字而是写成“胡床”或“绳床”。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