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怀旧》赏析和读后感
【析】 《怀旧》是鲁迅早期的一篇作品,也是唯一的一篇以文言写就的小说,与鲁迅的白话小说 《呐喊》、《彷徨》和众多杂文以及旧体诗词、古籍整理序跋文字等所受到的关注相较,它可谓备受冷落。实际上,《怀旧》无论是在思想内容,抑或艺术特色上,都较为充分地体现了鲁迅小说的特色,并具有鲜明的现代小说技法特点。
小说写于辛亥革命当年的冬天,后由周作人(署名周逴)投寄《小说月报》问世(1913年)。 它通过辛亥革命在中国南方某偏僻乡镇激起的一丝微澜的描写,反映出那场资产阶级革命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中国社会依然如故地被封建地主阶级控制的这一历史事实。小说写道,辛亥革命爆发了,消息传来,人们惶惶不安,“惘然而行”地四处逃难,道路上“人多于蚁阵”,却不知何处可避,是以何墟人“来奔芜市”,“而芜市居民,则争走何墟”。封建势力代表人物金耀宗和秃先生,密切地关注着事态的发展,苦心积虑地密谋应变之策;一些愚昧无知的普通群众也同富豪乡绅一样,把革命视作“长毛”、“山贼海盗之乱”,自居于革命的对立面,惧之、恨之、避之。其中更甚者如王翁李媪等,在这场革命巨变中漠然处之,麻木至极。辛亥革命只给他们的晚间纳凉增添了一点“长毛”旧话和“新乱”谈资,仅勾起他们对昔日截击农民义军“打宝”发财的追怀,引发他们帮助官府抗击太平军荣耀往事的骄傲。最后消息查实,革命军将临的传闻,实为一批外地难民路过所引起的虚惊,于是众皆释然,一切重归平静。
鲁迅在这里已初步显示出一个思想家的特征:从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剖析刚发生的辛亥革命,以历史与现实的交叉,去推导社会发展的未来。小说中的封建地主阶级和普通群众,都不约而同地认定革命难以成功。前者根据中国史籍所载史事断言:“此种乱人,运必弗长,试搜尽《纲鉴易知录》,岂见有成者?”;后者则从耳闻目睹的中国农民革命的悲剧,推断出任何变革终难动摇现有制度这一结论:“长毛初来时良可恐,顾后则何所有?”辛亥革命的悲剧实质就此得到展示:一方面是封建统治力量的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广大群众又那样愚昧无知,中国资产阶级未能对他们作深入细致的启蒙工作,致使自己陷入孤立,终于失败。
《怀旧》的成就更多地表现在率先尝试了“不为常俗所囿”①的现代小说技巧上。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那全知全能的叙述格式和重在故事情节的构架,而将创作的重点放在人物性格的塑造,场面的描绘和作者主观意绪情感的表现上。它用一个孩童心理感受的内视角,以人的心理感觉去透视辛亥革命时的人生状貌,重点着墨于两个社会中心。以写出“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②。在一个大体完整的叙事框架中,以书房为中心的上流社会的堕落与丑恶,秃先生的虚伪造作,旧式教育制度的腐朽和对人的自然天性的摧残,金耀宗的丑陋蠢笨,和以青桐树下为中心的普通群众“辛苦麻木而生活”的悲剧,及其麻木无知与愚昧,都得到鲜明凸现。尤其是小说通过对小学童的意识、感觉印象和幻觉的描写,将两个中心场景,两个阶级的人物自由交错拼接,将历史(太平天国旧事)与现实(辛亥革命)和未来夜半“噩梦”错杂叠印在一起联缀成片,这种用心理时空代替物理时空的结构技巧,使要表现的思想内容鲜明突出,既节省了许多繁琐的铺叙和联结文字,又在有限的篇幅内增大了小说的思想和生活容量。而作者的主观意绪、爱憎情感也得到很好地表现。
《小说月报》编者恽铁樵在刊发《怀旧》的篇后评注中,表达了对其体现的现代小说技巧的赞赏,“曾见青年才解握管,便讲词章,卒致满纸饾饤,无有是处,亟宜以此等文字药之” 的数语,正是准确认识到 《怀旧》在场景勾画,人物心理活动的简要概略和塑造人物形象的 “画眼睛” 手法的妙处。
青桐树下“月落参横”之景,在王翁“烟斗一星火,”周围“环而立者极多”的听众,作品仅以“张其口如睹鬼怪”状其痴迷,复以“月光娟娟,照见众齿,历落如排朽琼”夸张其态,“辛苦恣雎而生活”的芸芸众生相也就跃然纸上了。小学童的一段心理幻觉,也写得出神入化:联想——月光迷蒙,暗影幢幢,唯见王翁的烟斗星火明灭闪烁;意识流动——草丛中萤火虫摇曳发光、捕捉萤火虫的孩童欢快情景; 闪回——去年在芦荡捕捉萤虫而坠水的惊险场面被王翁“长毛来”一语惊回现实……。王翁李媪及环立听众,迷恋追怀的是“打宝”发财的旧事,小学童向往的则是昔日天真烂漫的自然人生。翘盼着改变现有的生活,却认识不到并且害怕正在面前的、能改变其不幸处境的辛亥革命,这正是中国社会的悲剧,作者于中寄托了多么深沉的悲哀!
小说在刻划人物时的“画眼睛”、“传神”技巧尝试,也很明显,王翁李媪面对辛亥革命巨变而“弗改常度”的麻木冷漠,将能改变自己惨景的革命当作“噩梦”的愚昧无知,盼望发财想爬上去作主子的贪欲等劣根性,都是通过对其神态、话语和梦境的简要勾勒而表现。但《怀旧》的写人技巧,更多地体现在对金耀宗和秃先生形象的描绘上。小说抓住秃先生那“烂然有光”又合理夸张为“可照我面目”的秃头特点,及其讲书时“唇几触书,作欲啮状”的神态,再辅以其讲《论语》时“头摇摇然释字义” 且 “战其膝,又大点其头,似自有深趣”,以及“自号仰圣”却倾慕权势富豪 “甚于圣”的奴隶根性的描写,活画出独特的“这一个”封建士大夫帮闲者的丑恶典型。金耀宗身上更充分地表现着封建统治阶级的印记。他虽 “拥巨资”却“敝衣破履,日日食菜”,以至于营养不良而“面黄肿如秋茄”,是一个视财如命的吝啬鬼,他蠢笨如猪,“每听谈故事,多不解,唯唯而已”,却生活趣味淫侈低下,仅二十一岁无子就“急蓄妾三人”;但他却不乏剥削阶级的“家训”本能,在与秃先生谋划投机应变之策时,在“迎王师之术”上令人奇怪地表现了一点“智慧”和慷慨来。作者颇具匠心地置之于一个荒谬的位置上: 他因富有家财而居上流社会,甚至能获得秃先生一类封建士大夫的尊敬,而其智力状况又使他像孩童一样混在青桐树下人群中围听故事, 且往往 “终不解而止”, 其“识语殊聊聊”使“人们因不好与谈”,遭到农民们的轻贱。作者在塑造这个形象时极尽嘲弄,批判之笔墨,却又表现得冷静客观、不露声色,令人叫绝。
概言之,《怀旧》 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用回忆式的内视角展现人生的方式,着重于人物性格的描写和对场面、人物意识、心理印象及幻觉的简捷勾画,显示了 “鲁迅的兴趣显然不在于创作能刺激读者幻想的激动人心的情节,而在别处”③。这就是对非人的生活的批判,对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悲剧反映和对群众不觉悟心态的绘写。以及对死水一潭的古老中国社会的痛惜。又由于作者对孩童幼稚心态特征的准确把握,利用其对许多社会现象及其原因的简单幼稚的逻辑推理所产生的一系列误会、荒诞和夸张,使小说增添了一点喜剧风味。“就这样,虽然没有情节,我们却读到童年的回忆,并在心中唤起一种情绪”,④引发出对自然人生的一种憧憬。不过,在这沉重、冷峻和灰黯的压抑中,这稀微的喜剧因素,带给人的却只是一点“含泪的笑”。
①鲁迅《<域外小说集>序言》
②鲁迅《集外集拾遗》英译本 《<短缩小说集>自序》
③④普实克《鲁迅的怀旧——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载《鲁迅研究论集》(北大出版社1981年版)
-
鲁迅《做“杂文”也不易》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
-
鲁迅《娘儿们也不行》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
-
鲁迅《我的种痘》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
-
鲁迅《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
-
鲁迅《元题》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