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赠邬其山》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8-12-10 可可诗词网-鲁迅 https://www.kekeshici.com

廿年居上海,

每日见中华。

有病不求药,

无聊才读书。

一阔脸就变,

所砍头渐多。

忽而又下野,

南无阿弥陀②。

 

【注释】

①本诗手迹题款为:“辛未初春,书请邬其山仁兄教正。”邬其山,即内山完造 (1885—1959) 日本人,1913年来华,后在上海开设内山书店。1927年10月与鲁迅结识后常有交往。著有杂文集《活中国的姿态》等。“邬其”,“内”字的日语读音。

②南无阿弥陀: 佛家语。南无,梵文“Namas”的音译,“归命”、“敬礼”的意思。阿弥陀,即阿弥陀佛,大乘教的佛名。

 

【析】 这首诗写于辛未(1931年)初春。据许广平回忆:“在当时,鲁迅先生每天都到上海的内山书店去会晤内山先生。一天,内山先生感叹地说: ‘我在上海住了20年之久,眼看中国的军阀、政客们的行动,真是处处相同;那就是等待时机,一朝身受要职,大权在握时,便对反对他们的人们,尽其杀害之能事。可是,到了局势对他们不利的时候,又像一阵风似地消声敛迹,宣告下野,而溜之大吉了。’ 鲁迅先生听了这番话以后,颇感兴趣,在第二天便根据内山先生的谈话,写成一首诗赠给他。”①这段回忆说明了鲁迅写作此诗的契机。

鲁迅以锐利的目光、辛辣的笔调,在这首短诗中,描绘出了从辛亥革命到30年代初期中国政坛的黑暗现实,入木三分地勾勒出了近20年来,中国新旧军阀、反动政客们镇压革命、屠杀人民的狰狞面目和虚伪狡诈、互相争夺的诸般丑态,表达了作者的深恶痛绝之情。

“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既是实写内山完造生活在中国的经历、见闻,总领全诗,同时也从诗的下文里,照应了这20年来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黑暗混乱的政局。从袁世凯称帝到蒋介石叛变以及国民党内部派系和各地军阀间的纷争,真是“此起彼伏如转轮”。

通过高度概括,鲁迅将这些军阀、政客们在争权夺势的内讧中失势、得势、再失势和种种诡异、凶恶的表演一一加以展示,使这些盘踞中国政坛的鬼魅无所遁其形。

“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是军阀、政客们不得意时惯用的伪装伎俩。无论是旧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闭门读书”、“佛堂诵经”,还是新政客“展堂同志血压高,精卫先生糖尿病”②,都不过是自找台阶,以掩其失败后的狼狈相;或者暂时韬晦,觊觎时机,图谋东山再起;或者借以勾心斗角,作讨价还价的资本。真是旧戏翻新,不一而足。

“一阔 脸就变,所砍头渐多。” 不仅泛指所有军阀、政客的 “变脸”术,更是直接剖露蒋介石背叛革命,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叛徒嘴脸。这个曾经“颂苏联,赞共产,无所不至”的蒋介石,“一到 ‘清党 ’ 时候,就用共产青年,共产嫌疑青年的血来洗自己的手,依然是阔人,时势变了,而不变其阔。”③

据1935年11月清华大学等10校通电说: “奠都以来,青年之遭杀戮者,报纸记载至30万人之多,而失踪监禁者更不可胜计。”这还不包括蒋介石对苏区发动反革命军事“围剿”的白色恐怖大屠杀在内。变脸后的凶残,令人发指。

“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在军阀、政客们永无休止的争夺中,塌台下野的人物,又玩弄起掩人耳目的新戏法,装出一副慈善的面孔,大念“南无阿弥陀佛”,似乎从此要洗心革面了,而其实又不然。正如毛泽东说的,他们“决不肯放下屠刀,他们也决不能成佛,直到他们灭亡”,④不管他们弄什么权术,玩什么花招,最终还是不能逃脱历史的惩罚。他们的垮台,是大快人心事。真是 “阿弥陀佛”,谢天谢地。

鲁迅在这首政治讽刺诗里,以精练、传神之笔,抓取了三个典型画面,活脱脱地勾画出军阀政客们的种种丑脸谱: 装病、读书、变脸、杀人、念佛,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诗的语言既幽默诙谐,又犀利泼辣。“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令人哑然失笑;“一阔脸就变”,“忽而又下野”既说明了他们上台、下野之神速,“比起常人的方法来,迅速真有邮信和电报之别”⑤。又使人感到语言的幽默、调侃。而“南无阿弥陀”则是以讽刺的反语,表现了鲁迅对那些军阀、政客们的蔑视和冷嘲。

①银絮 《鲁迅的诗和邬其山》,《新民晚报》1961年3月3日 
②鲁迅 《 “言词争执”歌》 
③鲁迅《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 
④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战斗》,《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9月版) 
⑤鲁迅 《查旧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