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致王冶秋》全文、注释和赏析
冶秋兄:
八月廿六日的信早收到,而且给我美丽的画片,非常感谢。记得两个月以前罢,曾经很简单的写了几句寄上,现看来信,好象并未收到。
我至今没有离开上海,非为别的,只因为病状时好时坏,不能离开医生。现在还是常常发热,不知道何时可以见好,或者不救。北方我很爱住,但冬天气候干燥寒冷,于肺不宜,所以不能去。此外,也想不出相宜的地方,出国有种种困难,国内呢,处处荆天棘地。
上海不但天气不佳,文气也不象样。我的那篇文章中,所举的还不过很少的一点。这里的有一种文学家,其实就是天津之所谓青皮,他们就专用造谣,恫吓,播弄手段张网,以罗致不知底细的文学青年,给自己造地位;作品呢,却并没有。真是惟以嗡嗡营营为能事。如徐懋庸,他横暴到忘其所以,竟用“实际解决”来恐吓我了,则对于别的青年,可想而知。他们自有一伙,狼狈为奸,把持着文学界,弄得乌烟瘴气。我病倘稍愈,还要给以暴露的,那么,中国文艺的前途庶几有救。现在他们在利用 “小报”给我损害,可见其没出息。
珂勒惠支的画集只印了一百本,病中装成,不久,便取尽,卖完了,所以目前无法寄奉。近日文化生活出版社方谋用铜版复制,年内当可出书,那时当寄上。
静农在夏间过沪回家,从此便无消息,兄知其近况否?
专此布复,即颂
时绥。
树 上九月十五日
令夫人令郎均吉。
【析】 王冶秋,即王野秋,安徽霍丘人,文化工作者。曾编辑《鲁迅序跋集》,著有《辛亥革命前的鲁迅先生》 等。1935年,他在天津以“上海新亚图书公司” 名义自费出版 《唐代文学史》,与鲁迅开始联系。1936年秋他失业在家。他是与鲁迅联系比较密切的作家和文物工作者之一。《鲁迅书信集》收有鲁迅致他的信10封。这是鲁迅在逝世前一月写给他的最后一封信。
鉴赏这封书简,可以跟两个月前即7月11日鲁迅给王冶秋所写的另一封信联系起来分析。鲁迅在那封信里主要谈自己的病情,说收到 《序跋集》稿时,“我已经连文章也无力看了,字更不会写”,“其间几乎要死”,可见病情之严重。但不久意外地有了好转,故想“转地疗养”。鲁迅在信中设想,去青岛易被人认识,不宜;烟台每日气候变化太多,也不好;故他想到日本去,尤其想去长崎,因为那儿离东京较远,知道的人也少,可以安静些。等等。
8月26日,王冶秋给鲁迅写信,并送他美丽的画片,但信中并未提及转地疗养的事,因此,鲁迅在这封信中猜测王冶秋似乎并没有收到他7月11日寄去的信。唯其如此,这封信的第二段,先着重谈自己的健康问题。他告诉王冶秋,自己的“病状时好时坏,不能离开医生”,“现在还是常常发热,不知道何时可以见好,或者不救”,足见他已预感到病情随时有恶化的可能。同时,对上次信中提到的转地疗养与出国疗养的事,已不再重提,而是根据新的情况作了否定,认为去北方“于肺不宜”,而 “出国有种种困难”,国内则 “处处荆天棘地”。这就预示着他必须在国内带着重病,独立支撑,坚持战斗,直到最后停止呼吸为止。
不过,当时对鲁迅刺激和打击最大的,并非肺病,而是人为造成的因素,即这封信第三段所说的“一种文学家” 们。 他们常常 “专用造谣,恫吓, 播弄手段张网”,“惟 以嗡嗡营营为能事。”尤其是徐懋庸,“横暴到忘其所以”,还以“实际解决”来恐吓,令人难以容忍。他们“自有一伙,狼狈为奸,把持着文学界,弄得乌烟瘴气。”因此,鲁迅不得不在病中写了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一文,给以猛烈抨击与枇驳。当时,鲁迅在白色恐怖下处境艰难,对 “左联”某些内情不很清楚,而一度作为负责人的徐懋庸,也没有把“左联”内部情况及时告知鲁迅,因此,鲁迅由此产生对他们的深深不满和愤慨是可以理解的。“我病倘稍愈,还要给以暴露的,那么,中国文艺的前途庶几有救”,短短几句,斩钉截铁,义正辞严,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溢于言表。
信的末尾还谈了出画集的事和台静农的事。
这是一封政治性较强的信,第三段更是全信的重点,深刻揭露当时类似徐懋庸那样的一些所谓 “文学家”追名逐利、勾心斗角,用造谣恫吓、播弄手段攻击革命进步作家的卑劣行径。全信爱憎褒贬感情鲜明,语言朴素自然,重点突出,文字洗炼,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充分显示鲁迅文风的特色。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377-378页.
-
鲁迅《做“杂文”也不易》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
-
鲁迅《娘儿们也不行》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
-
鲁迅《我的种痘》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
-
鲁迅《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
-
鲁迅《元题》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