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有名无实”的反驳》全文、注释和赏析
新近的 《战区见闻记》有这么一段记载:
“记者适遇一排长,甫由前线调防于此,彼云,我军前在石门寨,海阳镇,秦皇岛,牛头关,柳江等处所做阵地及掩蔽部……化洋三四十万元,木材重价尚不在内……艰难缔造,原期死守,不幸冷口失陷,一令传出,即行后退,血汗金钱所合并成立之阵地,多未重用,弃若敝屣,至堪痛心; 不抵抗将军下台,上峰易人,我士兵莫不额手相庆……结果心与愿背。不幸生为中国人!尤不幸生为有名无实之抗日军人!”(五月十七日 《申报》特约通信。)
这排长的天真,正好证明未经“教训”的愚劣人民,不足与言政治。第一,他以为不抵抗将军下台,“不抵抗”就一定跟着下台了。这是不懂逻辑:将军是一个人,而不抵抗是一种主义,人可以下台,主义却可以仍旧留在台上的。第二,他以为化了三四十万大洋建筑了防御工程,就一定要死守的了 (总算还好,他没有想到进攻)。这是不懂策略;防御工程原是建筑给老百姓看看的,并不是教你死守的阵地,真正的策略却是“诱敌深入”。第三,他虽然奉令后退,却敢于“痛心”。这是不懂哲学: 他的心非得治一治不可! 第四,他“额手称庆”,实在高兴得太快了。这是不懂命理:中国人生成是苦命的。如此痴呆的排长,难怪他连叫两个“不幸”,居然自己承认是“有名无实的抗日军人”。其实究竟是谁“有名无实”,他是始终没有懂得的。
至于比排长更下等的小兵,那不用说,他们只会“打开天窗说亮话,咱们弟兄,处于今日局势,若非对外,鲜有不哗变者”(同上通信)。这还成话么?古人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以前我总不大懂得这是什么意思:既然连敌国都没有了,我们的国还会亡给谁呢?现在照这兵士的话就明白了,国是可以亡给“哗变者”的。
结论:要不亡国,必须多找些“敌国外患”来,更必须多多 “教训”那些痛心的愚劣人民,使他们变成“有名有实”。
五月十八日。
【析】 一般说来,杂文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摆事实,二是讲道理。在一篇杂文中,摆事实主要是为了深入地分析,讲明道理。二者不能是简单的相加,而应该是有机的统一体。鲁迅作于1933年5月18日的 《 “有名无实” 的反驳》一文,假借批驳5月17日《申报》的特约通信《战区见闻录》中,所记载的国民党军中一个排长对“上峰”的不抵抗行径的不满,讽刺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投降卖国。
作者针对所选的事实材料,“驳斥”那个天真的排长 “不懂逻辑”、“不懂策略”、“不懂哲学”、“不懂命理”,宕及更下等的只会“打开天窗说亮话”的小兵,由此及彼、由表入里、由浅到深,最后得出结论,指出对于抗日“有名无实”的,不是那些下级军人,而是国民党当局。因为他们为了维持其反动统治,必然要多找些“敌国外患”,以免为 “哗变者” 所推翻。
杂文是匕首,是投枪。除了发挥战斗作用外,它还必须能给人愉快和休息,因而它也须要有鲜明的艺术性。幽默讽刺的笔法,是使文章生动活泼,给读者以教益和审美享受的手段之一。鲁迅先生在同形形色色的敌人斗争中,常常借助幽默、讽刺的才能,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此篇杂文里,鲁迅先生跳出常轨,假意一板正经地站在国民党军中的“排长”的对立面,严肃地扳起手指头一一指斥那 “排长” 的 “天真”、“愚劣”,条分缕析,步步推进,把国民党反动派卖国行径一一数落出来, 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运笔轻松、幽默。 寓庄于谐,表现出鄙视丑类的自信力,使人读后产生战斗的愉悦。此外,本篇杂文的论辩语言警策、精炼,节奏感很强,尤其第二段的句式结构大致相同,造成一种排比,既有音乐性,又有很强的气势,表现出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撩开笼罩在 《“有名无实”的反驳》一文上的艺术帷帐,我们分明可以看见端坐在藤椅上的鲁迅先生那睿智的眉宇间,流溢着忍俊不住的笑与得意。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645页.
-
鲁迅《做“杂文”也不易》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
-
鲁迅《娘儿们也不行》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
-
鲁迅《我的种痘》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
-
鲁迅《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
-
鲁迅《元题》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