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拿破仑与隋那》全文、注释和赏析

2023-05-04 可可诗词网-鲁迅 https://www.kekeshici.com

我认识一个医生,忙的,但也常受病家的攻击,有一回,自解自叹道:要得称赞,最好是杀人,你把拿破仑和隋那(Edward Jenner,1749——1823)去比比看……

我想,这是真的。拿破仑的战绩,和我们什么相干呢,我们却总敬服他的英雄。甚而至于自己的祖宗做了蒙古人的奴隶,我们却还恭维成吉思;从现在的卐字眼睛看来,黄人已经是劣种了,我们却还夸耀希特拉。

因为他们三个,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大灾星。

但我们看看自己的臂膊,大抵总有几个疤,这就是种过牛痘的痕迹,是使我们脱离了天花的危症的。自从有这种牛痘法以来,在世界上真不知救活了多少孩子,——虽然有些人大起来也还是去给英雄们做炮灰,但我们有谁记得这发明者隋那的名字呢?

杀人者在毁坏世界,救人者在修补它,而炮灰资格的诸公,却总在恭维杀人者。

这看法倘不改变,我想,世界是还要毁坏,人们也还要吃苦的。

十一月六日。

【析】 这篇杂感短文可以和1930年鲁迅作的《题赠冯蕙熹》一诗对读。那首诗是这样的:“杀人有将,救人为医。杀了大半,救其孑遗。小补之哉,乌乎噫嘻!”揭露那些以“杀人”为业的将军们的横暴凶残和毒辣,又指出在那样的社会里,由于有“杀人”为业的“将”的存在,“救人”为业的“医”就只能是“小补之哉”,而 “救”得了身体的病苦,仍难免于被“杀”的命运。诗末发出感慨。全诗把“杀人”者与“救人者”加以对比,在反衬中,突出了 “杀人”者的残暴与“救人”者的无力。而写于四年后的这篇文章,比诗的内容更为集中,更为具体,更为深刻。可以看出是鲁迅对于这类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和发掘。

文章从一个医生的感叹“要得称赞,最好是杀人”入手,议论说: “这是真的。拿破仑的战绩,和我们什么相干呢,我们却总敬服他的英雄。甚而至于自己的祖宗做了蒙古人的奴隶,我们却还恭维成吉思;从现在的卐字眼睛看来,黄人已经是劣种了,我们却还夸耀希特拉(希特勒)。”这里列举的几项,都是当时中国的社会思潮的具体表现。拿破仑、成吉思汗、希特拉“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大灾星”,但在当时一些中国人心目中都成为“敬服”“恭维”“夸耀”的对象,这倒确实地证明了前文医生的感叹。杀人的拿破仑等受到“称赞”,发明牛痘接种救活了千千万万人的隋那却被人们遗忘。在这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这种社会思潮的荒唐可笑。对此,鲁迅议论说:“杀人者在毁坏世界,救人者在修补它,而炮灰资格的诸公,却总在恭维杀人者。”这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 “炮灰资格的诸公”的麻木不觉悟,就在于他们意识中对于掌握着别人生死的权力的人的崇拜,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劣根性,鲁迅忧虑而沉重地指出: “这看法倘不改变,我想,世界是还要毁坏,人们也还要吃苦的”,这是一个十分精警沉重的警告。试想,“恭维”“敬服”“夸耀”“杀人不眨眼的大灾星”的人们,不就是甘愿臣服干强权和侵略者的奴才么?而这些奴才们一旦掌握了权力,成为主子,又哪有不效法原来的主子而成为新一代“杀人不眨眼的大灾星”的呢?有这种“敬服”“恭维”“夸耀”强权的社会思维的存在,“大灾星”的产生也就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而一代代“灾星”的存在.人们又哪有过上好日子的希望呢?这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最主要的内容。当然,这些议论并不是空谷足音,无端而发。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以看出,这篇文章虽字面无一字直斥现实,但又是针对现实而发的。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东北三省已三年有余;“一·二八”上海事变亦近三年,而国民党当局却奉行不抵抗主义;宣扬复古主义,大搞尊孔读经,和实施法西斯主义奴化教育,甚而至于有人还向日本侵略者献上欲征服中华民族,必先征服中华民族的心的计谋,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之类法西斯主义书籍,亦在社会上流传。种种现象,都表明当时中国社会中法西斯主义思潮的泛滥。知乎此,可知鲁迅是从民族的前途命运着眼,针对现实社会现象,站在综览历史的高度,挖掘平常事实中所包蕴的民族心理的病态与劣根性,启迪人们对于自身思想加以检视,去寻求人们不再 “吃苦” 的必由之路。

本文的特点,是作者能从人们习见的社会现象中发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矛盾,并对这些矛盾现象加以深刻的剖析,使文章产生了警醒的作用。写法上,作者采用对比方法,把“杀人不眨眼的大灾星”受到“敬服”“恭维”“夸耀”的事实与发明了牛痘“不知救活了多少孩子”的隋那却受到冷遇的事实相对照而谈,从而显示出前者受到“敬服”的荒谬性和后者的遭遇的不合理,并进一步指出“这看法”存在的巨大的危害。事实的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启迪性,使读者在沉思中得到教益。

字数:1877
文心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730-7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