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咒语

2019-06-01 可可诗词网-泰戈尔 https://www.kekeshici.com

        

作品内容


        明天我将解开小船前往居民区,
        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啊,善解人意的女神,别放我去,
        你不要独自闯入人海和劳作的喧嚣里。
        你的七弦琴仿佛在我的心底
        用那铿锵的音符不断弹起幸福的音律。
        当胸膛被仇恨利箭刺伤而流血时,
        你那安慰的玉液就像泪水似的
        仿佛都点点滴滴
        垂落在我那受伤的心里。
        逆反心态犹如千百条蛇咝咝鸣起,
        你却用温柔语调述说和平咒语。
        你悄悄地说:“利益为虚,一切都是虚的,
        惟有我在你心中才是永恒真实。”
        1896年
        

(董友忱 译)


        

赏 析


        本诗选自《收获集》。该诗集出版于1896年,是泰戈尔进入创作成熟期的一部重要诗集。诗人自己在诗集的序言中说,这部诗集类似江中淤积而成的一个小岛,“片刻之间改变了原先的景观”。可见这部诗集在泰戈尔诗歌创作中具有转折的意义。年近不惑的泰戈尔,对人生、对社会、对艺术都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使这部诗集中的作品显得更加深沉。《和平咒语》就是其中的代表。
        咒语或译为祷词,是表达心中愿望的简洁话语。这是古代印度一种非常特殊的文体。上古时期吠陀时代的《阿达婆吠陀》就是一部咒语诗集,其中有的是为了战胜敌人,有的是为了获得爱情,有的是为了祛除病灾等。咒语表现了印度古人对语言的崇拜,认为语言有一种神秘的力量,通过这种神秘力量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或祛病禳灾,或克敌制胜,或成就爱情,或实现和平,总之就是心想事成。吠陀之后各宗教教派都有自己的咒语系统,最突出的是佛教密宗和印度教神秘教派。
        “和平”(ānti)一词含有祥和、平静、安宁、清净、寂静等意义。比如《夜柔吠陀》中有一首诗写道:
        让空间协调,天空祥和!
        让大地平和,水流纯净!
        让花草生长,树木茂盛!
        让天神仁慈,大梵喜悦!
        让一切充满和谐,祥和无处不在!
        让这样的祥和伴随我们每个人!

        这里的协调、祥和、平和、纯净、生长、茂盛、和谐等,梵文原文都是一个词ānti。[1]作品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类、天神等不同存在的祥和祝愿,以及对人与自然、人与神之间和谐关系的追求,是典型的“和平咒语”。另外在古代的《奥义书》中,作者常常在一部奥义书的开头或某一章的开头写一段和平祷词:“唵!和平!和平!和平!”
        泰戈尔这首《和平咒语》所祈求的“和平”主要是指心灵的平静,既与外界的喧嚣、嘈杂相对,又与内心的烦躁、愤怒、仇恨相对。诗的前两行为一个诗句,写诗人准备投入工作、进入人群。这里有一个特定背景,这首诗写于1896年,在此之前,诗人被父亲派到乡下承担管理家族田庄的工作。田庄位于帕德玛河之滨,泰戈尔喜欢住在一条形状像屋子的船上,在这里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又可以避开人群,独处沉思。诗中“我将解开小船前往居民区”,不一定是指这条船,但其中所表达的诗意和诗人想象的基础应该与此有关。
        第二句两行诗,表明诗人内心不情愿前往,因而希望“善解人意的女神,别放我去”。现实生活中泰戈尔非常不情愿接受管理田庄的工作,因为当时他已经是一个成功的诗人,管理田庄要和各种人打交道,要算计收成,要解决各种矛盾,要平衡地主和农民的利益,肯定是很无聊很烦心的事情,而且中间还有这样那样的误解,所以他不愿“独自闯入人海和劳作的喧嚣里”。
        第三句两行诗,看来女神没有不放他去,而是“用那铿锵的音符”在诗人心底“弹起幸福的音律”,应该是鼓励他走进人群,投入工作。从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看,尽管泰戈尔最初是被逼无奈才来到穷乡僻壤管理田庄,承担起繁琐的俗务,但后来他非常感激父亲让他从事这项工作。通过这一工作,他贴近了土地,接触了人民,开阔了视野,得到了锻炼。这段生活是泰戈尔一生最充实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第四句四行诗,说得比较具体。每个人只要走进人群走向社会,就难免受挫折被伤害,心中会产生烦恼和仇恨,诗人也不例外。每当出现这种情况,女神就用“安慰的玉液”医好诗人心灵的创伤。
        第五句两行诗,点明本诗主题。诗人因为某种原因产生了“逆反心态”,心理不平衡,心灵失去平静,犹如蛇鸣。女神用温柔语调述说和平咒语:“唵!和平!和平!和平!”有了这样的咒语的力量,诗人的心灵才逐渐平静下来。
        最后一句两行诗,体现了印度文化的超越精神。这种超越精神既肯定现实生活本身,又否定其永恒价值;既承认客观现实的存在,又能超越有限的现实去追求无限。诗中所谓“利益为虚,一切都是虚的”,就是这种超越精神的体现。其中有对物质利益的超越,有对世俗观念的超越,也有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在诗人看来,只有作为永恒和无限象征的神才是真实,体现了对形而上的无限自由境界的追求。
        这首《和平咒语》虽然篇幅不长,但思想内容却非常深刻复杂,诗人想象和思维跳跃幅度大,表现手法多为象征隐喻,比较费解。虽然说诗无达诂,读者可以对作品作出多样化的解读,但如果对诗人的生活和思想发展有所了解,对印度文化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就不会是漫无边际的了。
        

(侯传文)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