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郭沫若《在萧红墓前的5分钟演讲》

2023-04-04 可可诗词网-演讲名篇 https://www.kekeshici.com

[中国]郭沫若

“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

【演讲词】

年轻的朋友们!

讲演对于我倒不是件难事,然而要不多不少恰好“5分钟”,却使我感到困难。而主席又只要我作“5分钟”的滩头讲演,让你们好早点跳下海去,作你们的青春之舞泳。

我想,本来我可以这么开始我的演讲:“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请大家沉默5分钟!”于是当大家沉默到5分钟的时候,我便说:“沉默毕,我的讲演完了。”

大家假如要反诘我:“你向我们作5分钟的讲演,为什么叫我们沉默5分钟呢?”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朋友,人们不是说‘沉默胜于雄辩’吗?”

本来我可以这么开始我的讲演的,但是我听了前面一位先生2分钟的演讲,太漂亮了!他说:“人民的作家萧红女士一生为人民解放事业奔走,到头来死在这南国的海边,伙伴们把她埋在这浅水湾上,今天,围绕在她周围的都是年轻人,今后的日子里,不知有多少年轻人来围绕着她。朋友们!我们是年轻人,我们没有悲伤,我们没有感慨,请大家向萧红女士鼓掌。”太好了,我的5分钟讲演只好改变计划了,让我把年轻人引申来说一下吧。

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并不是单靠着年纪轻,假如是单靠年纪轻,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

反过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见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所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靠着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精神上的年龄。便是“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

那么,什么是年轻精神的品质呢?

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他是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去接受客观真实,他如饥似渴地请人指教,虚心坦怀地受人指教,他肯向一切学习,以养成他的智慧。这是年轻人的第一特征。

第二,是博爱的实践者。他大公无私,好打抱不平,决不或很少为自己打算,实切实地有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怀抱,而为他人服务。这是年轻精神的第二特征。

第三,是勇敢的战士。他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他富于弹性,倒下去立刻跳起来,碰伤了舐干血迹,若无其事,他以牺牲自我的意志彻底一切,这是年轻人的第三特征。

这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每一个年轻人都是有的,假如他把这些特征保持着,并扩大着,那他便永远年轻,就死了还年轻;假如他把这些特征失掉,比如年纪轻,便做狗腿子的事,那他不仅不年轻,而且老早是一个死鬼了。

就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鉴赏】

萧红(1911—1942)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童年备受封建家庭的折磨,1930年离家出走。1932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贫困和疾患,于1942年1月病逝。在贫病交加的流浪生涯中,始终保持着追求真理和憧憬美好未来的精神,在短短九年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大量反帝反封建的作品。

郭沫若的这篇演讲所赞颂的就是萧红的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品格。

题目虽是在“墓前”的演讲,但通篇演讲却没有悲伤,没有感慨,没有哀怨,没有忧郁。在郭沫若看来,对死者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像死者那样勇于追求真理、为人民无私奉献、为正义事业勇敢无畏地奋斗。而且,由于听他演讲的都是青年,所以演讲就紧扣“年轻精神”这个主题。

“年轻精神”这个主题既是对萧红一生的高度概括与赞颂,又是对站立在墓前的年轻人的有力鼓舞与激励。郭沫若的高超之处就在于用“年轻精神”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

关于“年轻精神”,演讲者首先指出判定的标准不是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精神上的年龄”。就“精神年龄”来说,有些人“虽老而不死”,另一些人“年虽轻而人已死了”。接着演讲者提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年轻精神”的三条标准,即看他是否是“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和“勇敢的战士”。最后,演讲者热情鼓励青年保持并扩大这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以使自己“永远年轻,就死了还年轻”。而“死了还年轻”这一句又正是对萧红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的总结与讴歌。因此,全篇演讲虽然只字未提萧红,却让听众感到字字句句都在赞美她的品格,弘扬她的精神。这正是本篇演讲的出类拔萃之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篇是即兴演讲。即兴演讲一般事先并无充分准备,而是抓住现场某一个“媒介”,来一个“借题发挥”。郭沫若先是以限定他“作5分钟演讲”为媒介,来一个机智幽默、轻松自如的开头,瞬间扣住听众的心弦;接着又以前面一位先生2分钟的精彩演讲为媒介,引发出自己对“年轻精神”的演讲,过渡自然,环环相扣。虽是当场即兴发挥,但却条理清晰,严密而简洁。这又是本篇演讲不同凡响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