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味

2024-09-27 可可诗词网-探索诗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谁曾嗅到了秋的味,
        坐在破幔子的窗下,
        从远方的池沼里,
        水滨腐了的落叶的——
        从深深的森林里,
        枯枝上熟了的木莓的——
        被凉风送来了
        秋的气息?
        这气息
        把我的旧梦醺醒了,
        梦是这样迷离的,
        像此刻的秋云似——
        从窗上望出,
        被西风吹来,
        又被风吹去。

        与何其芳、卞之琳这两位好友一样(人称“汉园三学士”),李广田初涉诗坛是受了“新月派”诗风的熏染的。但待他进入诗坛后,却扫掉了“戴着镣铐跳舞”的拘谨,转而师法现代诗风。他的诗深婉而素朴,常常在平凡的意象中让读者感到亲切真淳。
        生活在顺利、幸福境遇里的人,往往对春天格外敏感,而生活在寂寞、忧伤中的人,才会仔细地体察秋天。这恐怕也是“心灵外化”之故吧。李广田不仅“看”到了秋天,而且还嗅到了“秋的味”。这是萧索的、感伤的生命味道,它剪不断,理还乱,就那样长久地围拢着你,让你体会“味外之旨”。
        “谁曾嗅到了秋的味,/坐在破幔子的窗下,/从远方的池沼里,/水滨腐了的落叶的——/从深深的森林里,/枯枝上熟了的木莓的——/被凉风送来了/秋的气息?”这一节看似繁杂,实际上是一个单句:“谁曾从池沼和森林里嗅到了秋的气息?”诗人用了众多的附加成份,转移了我们的视线,我们不再关心“是谁嗅到秋的味”,而专注于“秋的味”本身了。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他一面提出问题,一面细致地描写了秋之味的意象,在短短的八行里,完成了相当丰富的寄托。在这里,“破幔子的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落寞的人;而水滨腐叶和枯枝上孤单的木莓,则使我们感到这个人的心境是那般沉寂悲凉。当凉风吹起的时候,那“秋的味”中不再只是自然意义上的“味”,而包括了这个人心里的滋味!“味”,无形无声,捉摸不定又拂之不去,“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能嗅到“秋的味”的人,是怎样的苦难孤独啊!
        “这气息/把我的旧梦醺醒了,/梦是这样迷离的,/像此刻的秋云似——/从窗上望出,/被西风吹来,/又被风吹去。”这里,诗歌的情调微微有了些调节。许是诗人不堪悲凉吧,他让自己的声音淡淡的、飘渺的发出来,这就不至于让一泄无余的悲愁代替或冲淡了诗的艺术品位。我们知道,诗歌是抒情性的文学样式,但抒情不是滥情。诗是神圣的,它永远不应成为情感的喷射器,它是美的生命自足实体,不是工具。这里,李广田让他的愁绪像秋云一样轻飏起来,像“旧梦”般弥漫在“秋的气息”里, “被西风吹来,/又被风吹去。”这愁绪是教我们怅惘的,但它更教我们得到空灵的审美享受。那个“坐在破幔子的窗下”的诗人,正在望着秋云,这种愁情,就这样被诗人转换成一幅美好的秋之图了。
        《秋的味》写得贵在“有味”。陆机在《文赋》中说: “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虽一唱而三叹,故既雅而不艳”(着重号为引者所加)。这些审美极致加于《秋的味》,是不属溢美的罢?它不是一首有遗味的、除烦去滥的、清虚婉约的好诗吗?“秋的味”——诗的味!
今日更新
  • [2019-05-1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