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碑

2019-05-14 可可诗词网-探索诗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我常常想
        生活应该有一个支点
        这支点
        是一座纪念碑
        
        天安门广场
        在用混凝土筑成的坚固底座上
        建筑起中华民族的尊严
        纪念碑
        历史博物馆的人民大会堂
        像一台巨大的天平
        一边
        是历史,是昨天的教训
        另一边
        是今天,是魄力和未来
        
        纪念碑默默地站在那里
        像胜利者那样站着
        像经历过许多失败的英雄
        在沉思
        整个民族的骨骼是他的结构
        人民巨大的牺牲给了他生命
        他从东方古老的黑暗中醒来
        把不能忘记的一切都刻在身上
        从此
        他的眼睛关注着世界和革命
        他的名字叫人民
        
        我想
        我就是纪念碑
        我的身体里垒满了石头
        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多么沉重
        我就有多少重量
        中华民族有多少伤口
        我就流出过多少血液
        我就站在
        昔日皇宫的对面
        那金子一样的文明
        有我的智慧,我的劳动
        我的被掠夺的珠宝
        以及太阳升起的时候
        琉璃瓦下紫色的影子
        ——我苦难中的梦境
        在这里
        我无数次地被出卖
        我的头颅被砍去
        身上还留着锁链的痕迹
        我就这样地被埋葬
        生命在死亡中成为东方的秘密
        
        但是
        罪恶终究会被清算
        罪行终将会被公开
        当死亡不可避免的时候
        流出的血液也不会凝固
        当祖国的土地上只有呻吟
        真理的声音才更响亮
        既然希望不会灭绝
        既然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
        真理就会把诅咒没有完成的
        留给了枪
        革命把用血浸透的旗帜
        留给风,留给自由的空气
        那么
        斗争就是我的主题
        我把我的诗和我的生命
        献给了纪念碑

        黑格尔在谈到象征时是这样说的: “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却不应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带有普遍性的意义。”
        青年诗人江河的成名作《纪念碑》,就是一首成功的象征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以低沉而灼热的歌喉,抒写了那个时代“带有普遍性的” 人的觉醒。这里我们需要说的是,这首诗的象征不是纯然的个人象征(韦勒克语),而是灌注了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蕴。诗中的“纪念碑”,既非纯主观亦非写实,而是具有双重审美空间的时代血肉之躯上的活体组织。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诗中“我”不断发生视角转换,有时是诗人直抒胸臆,有时又是纪念碑的“内心独白”。了解了这两点,欣赏这首诗就不会感到困难了。作为总体性象征, “纪念碑”在诗人眼中是一架“巨大的天平”, “一边/是历史,是昨天的教训/另一边/是今天,是魄力和未来”,这既是纪念碑的物理空间的描写(人民英雄纪念碑处于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的中间),更是诗人精神空间的展示。这就使这个象征体具有了巨大的精神能量和历史的厚重感,它已经超越了物体自身的意义,成为人民的代名词了: “整个民族的骨骼是他的结构/人民巨大的牺牲给了他生命”,这样,纪念碑才无愧为中国人民“生活的支点”。
        接着,诗人暗暗地过渡到“我”,直白了一代青年对历史和祖国命运的感悟: “我的身体里垒满了石头/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多么沉重/我就有多少重量”,这几句像沉郁绵延的地火,使诗在美学上的选择和诗人自身的社会职责联系起来,苦难而崇高的语言使人读后平添一股深沉之力。“我”作为多元第一人称, 含量是巨大的,诗人的暗过渡相当自然。
        第四节中的“我”,又成了纪念碑的内心独白,这实际上是一个民族巨大的头颅在反思自己的命运。“被掠夺的珠宝”、“苦难中的梦境”、“被出卖”、“头颅被砍去”、“身上还留有锁链的痕迹”、“被埋葬”……这里没有追怀辉煌的历史文化以及廉价地歌唱新到来的转机,而是勇敢地正视民族的伤疤。但诗人不是要沉浸在苦难中,而是想说,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一代新人像顽健的韧带,虽然历史的刀斧在上面砍下累累瘢痕,但决不能教它摧折,浅薄的视而不见更不能教它宁息。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生活总体的、自觉的认识和把握。有了这种审美感受做基础,下一节的“当祖国的土地上只有呻吟/真理的声音才更响亮……革命把用血浸透的旗帜/留给风,留给自由的空气……”等句,就不会显得空泛和声嘶力竭,而是内在的为自由而斗争的生活真容和历史回声了。
        这是一首借鉴了象征主义手法的诗,但其精神内核却是现实主义的。它做到了深入与浅出、雕饰和自然、文采与质朴、深沉与昂奋的统一,给不同阅读态度的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
今日更新
  • [2019-05-1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