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工厂

2019-05-15 可可诗词网-探索诗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一)


        从看见到看见,中间只有玻璃。
        从脸到脸
        隔开是看不见的。
        在玻璃中,物质并不透明。
        整个玻璃工厂是一只巨大的眼珠,
        劳动是其中最黑的部分,
        它的白天在事物的核心闪耀。
        事物坚持了最初的泪水,
        就像鸟在一片纯光中坚持了阴影。
        以黑暗方式收回光芒,然后奉献。
        在到处都是玻璃的地方,
        玻璃已经不是它自己,而是
        一种精神。
        就像到处都是空气,空气近乎不存在。


        (二)


        工厂附近是大海。
        对水的认识就是对玻璃的认识。
        凝固,寒冷,易碎,
        这些都是透明的代价。
        透明是一种神秘的、能看见波浪的语言,
        我在说出它的时候已经脱离了它,
        脱离了杯子、茶几、穿衣镜,所有这些
        具体的、成批生产的物质。
        但我又置身于物质的包围之中,
        生命被欲望充满。
        语言溢出,枯竭,在透明之前。
        语言就是飞翔,就是
        以空旷对空旷,以闪电对闪电。
        如此多的天空在飞鸟的躯体之外,
        而一只孤鸟的影子
        可以是光在海上的轻轻的擦痕。
        有什么东西从玻璃上划过,比影子更轻,
        比切口更深,比刀锋更难逾越。
        裂缝是看不见的。


        (三)


        我来了,我看见,我说出。
        语言和时间浑浊,泥沙俱下,
        一片盲目从中心散开。
        同样的经验也发生在玻璃内部。
        火焰的呼吸,火焰的心脏。
        所谓玻璃就是水在火焰里改变态度,
        就是两种精神相遇,
        两次毁灭进入同一永生。
        水经过火焰变成玻璃。
        变成零度以下的冷峻的燃烧,
        像一个真理或一种感情
        浅显,清晰,拒绝流动。
        在果实里,在大海深处,水从不流动。


        (四)


        那么这就是我看到的玻璃——
        依旧是石头,但已不再坚固。
        依旧是火焰,但已不复温暖。
        依旧是水,但既不柔软也不流逝。
        它是一些伤口但从不流血,
        它是一种声音但从不经过寂静。
        从失去到失去:这就是玻璃。
        语言和时间透明,
        付出高代价。
        

(五)


        在同一个工厂我看见三种玻璃:
        物态的,装饰的,象征的。
        人们告诉我玻璃的父亲是一些混乱的石头。
        在石头的空虚里,死亡并非终结,
        而是一种可改变的原始的事实。
        石头粉碎,玻璃诞生。
        这是真实的。但还有另一种真实
        把我引入另一种境界:从高处到高处。
        在那种真实里玻璃仅仅是水,是已经
        或正在变硬的、有骨头的、泼不掉的水,
        而火焰是彻骨的寒冷,
        并且最美丽的也最容易破碎。
        世间一切崇高的事物,以及
        事物的眼泪。

        
        欧阳江河的《玻璃工厂》是一首在高度智慧和对抗共生修辞方式下产生的深刻的现代诗。这首诗使我们感到早些年苦心构筑《悬棺》的诗人,正从那死亡的巨阵中新生出来, 重新进入 “此在” 的范畴。这首诗与 《悬棺》 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一方面的纵深思考: 在这个人欲横流、到处填满工业奇迹、精神无家可归的现代社会,作为一个实现自我的现代人,如何保持内省的自觉,如何以死亡的方式拯救那些渐渐消逝的有价值的东西? 世界的发展并没有终局,那么人的基本反应就不应是挽歌一般的哭泣! 而应是自由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
        玻璃在这里成为一种生命形态的象征。它的诞生是经历了死亡的,这是它的起点。“人们告诉我玻璃的父亲是一些混乱的石头。/在石头的空虚里,死亡并非终结,/而是一种可改变的原始的事实。/石头粉碎,玻璃诞生。/这是真实的。” 没有经历过精神性毁灭的生命,是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诞生的,局部渗透的方式根本不可能重新创造生命。“以黑暗方式收回光芒,然后奉献” 自身的玻璃,“已经不是它自己,而是/一种精神”,一种现代人生命意志的体现物。两种意向在这里达成互否,生和死共存于一个稳定结构中。
        玻璃在这里又是一种牺牲的象征物。“凝固,寒冷,易碎,/这些都是透明的代价。” 这里,诗人表现了他的价值确认方式。人有意识地做出选择是重要的,而选择的结果则是次要的。他不必考虑客观必然性的惩罚,人的本质只是自为的行动,人与生存的冲突就构成了人自我实现的最高形式。即使惨败,他也获得了绝对的价值。因为自由选择是衡量一切价值的最实质性的准绳,是 “两次毁灭进入同一永生”。这就是玻璃的真理,它 “浅显,清晰,拒绝流动”,但它又是多么深刻,永恒啊,你看,“在果实里,在大海深处,水从不流动”!
        经过唯理主义的钳制以及畸形政治扭曲的现代先觉者们,亮、锋利如玻璃,在“零度以下冷峻的燃烧”。他们是“正在变硬的、有骨头的、泼不掉的水”,“是一些伤口但从不流血”。他们坚强美丽却显得弱小而“容易破碎”,但这不能遏止他们在地狱之火中烧炼的热情。生命的最高限值就是这样,“世间一切崇高的事物,以及/事物的眼泪”都是这样!
        这就是《玻璃工厂》。这就是诗人从“语言和时间浑浊,泥沙俱下”中得到的智性的澄明!世界啊,尽管你循着既定的无可挽回的方向坠落,但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固有的本质永远是建立在他的内在世界中的!玻璃,可以被粉碎,但你就是不能彻底消灭它,被粉碎的玻璃仍然闪烁着尖锐的寒光!
        也有人认为此诗是“后现代主义”诗歌,是悬置深度和历史意识的能指游走。或许这种说法也能成立,但我个人只感到了它深刻的揭示生存的力量。
今日更新
  • [2019-05-1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