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
在清朝
安闲和理想越来越深
牛羊无事、百姓下棋
科举也大公无私
货币两地不同
有时还用谷物兑换
茶叶、丝、磁器
在清朝
山水画臻于完美
纸张泛滥、风筝遍地
灯笼得了要领
一座座庙宇向南
财富似乎过分
在清朝
诗人不事营生、爱面子
饮酒落花、风和日丽
池塘的水很肥
二只鸭子迎风游泳
风马牛不相及
在清朝
一个人梦见一个人
夜读太史公、清晨扫地
而朝廷增设军机处
每年选拔长指甲的官吏
在清朝
多胡须和无胡须的人
严于身教,不苛言谈
农村人不愿认字
孩子们敬老
母亲屈从于儿子
在清朝
用款税激励人民
办水利、办学校、办祠堂
编印书籍、整理地方志
建筑弄得古香古色
在清朝
哲学如雨、科学不能适应
有一个人朝三暮四
无端端的着急
愤怒成为他毕生的事业
他于1840年死去
以儒家道统为核心的中国封建文化,到了清代,尤其是晚清,已是气息奄奄。它不但不能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甚至连维系其生存也成了问题。那真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总爆发的时刻。柏桦的这首诗,在处理这类题材的诗中是很有特色的。写一个时代的矛盾,诗人没有选用大开大阖的语势和激烈的情感去诅咒、去呐喊、去评判; 而是用了冷静的,甚至有些清新的语象,轻挑慢点出一个个细节。这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但连续起来却活活画出了一个时代渐渐腐烂掉的过程。所以,这首诗的出色之处不在于它的主题,而是它的语言和结构。
鲁迅先生在《坟·娜拉走后怎样》中说过,“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正是这样,中国社会的变革,往往是滞缓沉重的,它不是轰隆一声的突变,而是一点一点地烂到不可收拾。这首诗深深地体现出了这种“民族特色”。古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进取精神,此时已很少见到;以审美态度对待人生的庄子哲学也彻底沦为“风筝”、“灯笼”,以及养鸟、观鱼之类的低下的“玩世”;不否弃生命的中国佛教禅宗,这时也成为统治者愚弄百姓、寻找依恃的摆设;而执着于美好理想和不屈情操的屈骚传统,这时只是“一个人梦见一个人”,读太史公的《史记》,竟是夜里抚胸长叹的事情!这一切,诗人都有所暗示,但他有意用了轻描淡写式的语言和七种类型的意象,用意在于告诉人们,当时只有孱弱的“齐家修身养性”,而“治国平天下”已荡然无存!在那个“哲学如雨、科学不能适应”,“朝廷增设军机处/每年选拔长指甲的官吏”的时代,为民族而忧患的巨大心灵,只被看做“朝三暮四”,只能“无端端的着急”,只能让那些“愤怒成为他毕生的事业”。全诗的结句是双关的: “他于1840年死去”,既是指鸦片战争的战火烧尽了国人那点可怜的妄自尊大,同时也是指国人的开始觉醒,对科学、对政治变法的初步觉醒。
这首诗,选材相当精严,每一个意象都在全诗的整体结构中彼此呼应,彼此作用。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处,以轻蔑又慨叹的眼睛望着那逝去年代的尘烟,他用平淡表现讥嘲,用冷静表现内心的痛楚。对历史的痛切反思,就是这样轻松自如地完成的,它带给我们的思索是胜过那些愤怒式的评判文学的。 这首诗用了克制陈述的手段 (understatement),诗人故意把话说得轻松,甚至反话正说,在含混的言说中实际暗指强烈的情绪。这种深度反讽,表现了柏桦的底气。
今日更新
-
工作着是美丽的
[2019-05-15]
-
想起一部捷克电影想不起片名
[2019-05-15]
-
有月亮和水和女儿的诗(组诗选章)
[2019-05-15]
-
燕
[2019-05-15]
-
声音
[2019-05-1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