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这温柔的歌

2019-05-25 可可诗词网-外国名诗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倾听这温柔的歌,
        为你的欢乐而哭泣,
        它是审慎的,又是灵巧的:
        流水在藓苔上面微颤着。
        
        这声音你是熟悉的(而且亲切! )
        然而此刻它被青纱遮住
        而它也象她一样的高洁。
        
        青纱的长长的褶裥,
        颤动着, 在秋天的微风里,给惊悸的心显示真实的
        星星, 时而隐没时而闪现。
        
        它说, 那声音现在可以听清:
        只有善, 才是生活的目的,而我们的憎恨和妒嫉
        会烟消云散, 当死亡来临。
        
        它还说, 不需要更多的等待,
        光荣本来寄寓于单纯,
        而在金婚里, 幸福的宁静
        并不是由于胜利得来。
        
        欢迎这声音吧, 它坚持地
        在纯真的婚歌里诉说着。
        说吧, 一个心灵最美不过
        是它给痛苦的灵魂以安慰。
        
        一个痛苦的灵魂, 平静地承受着
        惩罚和监禁, 时间不会久长,
        它是明澈的, 象它的教训一样! ……
        请倾听这充满智慧的歌。
        

(罗洛 译)


        一八七二年,魏尔仑偕同诗人兰波去英国、比利时。在布鲁塞尔,因兰波要离他而去,他一气之下,竟以手枪击伤兰波,被判两年监禁。在狱中,他皈依了天主教。秋天的一个静夜里,也许就在铁窗之下,诗人听到了一支歌,心弦为之触动,写下了这首诗。全诗七节,每节四行,押ABBA韵,即第一行与第四行相押,第二行与第三行相押,逐节换韵。
        那是一支温柔的歌,诗人屏息倾听,感到歌声是那样审慎而灵巧,宛如一股清清流水在绿色苔藓上微微颤动。这一取喻,以实拟虚,准确生动。中国古代传说中钟子期听伯牙弹琴,感叹“善哉,峨峨兮若高山,洋洋兮若江河”,是领略到琴声所描摹的高山流水的艺术形象;此处魏尔仑则是以碧水青苔形象描绘歌声的情韵,形容这歌声清澈、流丽、柔媚、哀婉。
        第二节,诗人感到歌声是那样熟悉而亲切,身陷囹圄,有幸听到一支熟悉的歌曲,所产生的亲切感自是常人难以体会的。但这歌声忽然被青纱遮住了,听不见了。这“青纱”为何物?是铁窗之帘,还是沉沉夜幕?我们不得而知,只听诗人回味说,那歌声呀,象一个寡妇,寂寞、悲伤而又高洁。
        第三节是耐人吟味的。缥渺的歌声消逝了,现在,只有那青纱的长长的皱褶,在秋风中轻轻吹动着,透出时隐时现的星星。诗人捕捉到的这一“妙歌忽不闻,唯见帘外星”的情景,颇有我国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一诗结尾“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境界。魏尔仑的诗歌富于情韵,含蓄优美,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相通之处,此即一例。
        但这首诗并没有到此结束,歌声“淡出”之后,遂又复归,而且“那声音现在可以听清”。第四、五节就是写从那歌声中听出的具有宗教色彩的警语箴言。它先是劝告人们多为善事,不要互相憎恨和妒嫉,然后告诉人们怎样理解光荣和幸福。
        如果说诗的前三节是表现作者倾听这支歌的柔美哀婉的曲调的感受,诗的最后两节则是表现这具有宗教哲理意味的歌词在他心中激起的感情的浪花。他非常感谢那未曾谋面的歌手,他以为那歌手的心灵最为美好,因为“一个心灵最美不过/是它给痛苦的灵魂以安慰”。这个痛苦的灵魂就是诗人自己,他正承受着惩罚和监禁,通过一首富于教益的明澈的婚歌的洗礼, 他觉得自己的灵魂也变得明澈了。
        就这样, 这首诗通篇抒写作者于彼时彼地倾听一支歌的独特的情感流程, 细腻曲折, 清新明净, 全无象征主义诗派后继者普遍存在的晦涩难懂之弊。 至于诗人是否真的在那秋夜铁窗之下听到过那样一支歌, 我们无从考证。也许, 那支温柔而充满智慧的歌, 只是诗人皈依宗教、 顿悟宗教精神之后发自内心,而幻听中以为来自煌煌婚筵、 冥冥天国, 也未可知

(毛翰)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