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炳麟篆书轴

2019-05-26 可可诗词网-书法名作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章炳麟 (1869—1946) ,初名学乘,字枚叔,一作梅叔,后更名绛,改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早年治古文经学,从小学着手,精研典籍。曾受学于俞樾。前期倡导革命,与孙中山蔡元培等交往密切。晚年寓居苏州,潜心学问,设“章氏国学讲习会”。著作有《章氏丛书》及《续编》、《三编》等传世。
        章太炎精通音韵文字学,善书法,尤工籀、篆、行书,寓金石气、书卷气。最擅长篆书,字体严谨,笔势舒展,风格古朴浑厚。行书则朴拙苍雄,驰名一代。其弟子黄侃、汪东等皆能承其学,夫人汤国梨书法亦精。
        这幅篆书条幅为纸本,高139.5厘米,宽38.5厘米,内容系选录《易经·系辞传》中语。文曰: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 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
        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说得好: “篆尚婉而通。”章太炎这幅篆书就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行笔草草,圆轻流动,无寻常作篆者之描摹造作的痕迹,通篇上下气贯神通,“变动不居”,一洗拘谨板滞之弊。然而,谛视作品,行笔的率意并未损害其结字的严谨,而且“出入以度”。考其用笔,又纯以用中锋为之,线条也并未因走笔疾速而偏软乏力,相反,颇具立体感和弹性美。篆书能如此自然舒展,落落大方,非功力深厚者不能为,也不敢为。当然,有些笔画的收笔处由于行笔的迅疾而过于尖露,如“下”、“为”等字,然而毕竟瑕不掩瑜。
        从字形造型看,因章太炎本人精于文字之学,结体不拘成法,随形而构,且多取《说文解字》中所收之古文,如“道”、“迁”、“其”、“惧”;籀文“流”。另外在作品的章法安排上也颇有可取之处。写篆字,通常只注意布置停匀,一丝不苟,往往状如算子,缺少生动变化的情趣。而章太炎此作能在整齐之中弥见参差错落之美,从横里看,几乎没有一行是高低齐整的,而通幅的布白却显得十分匀称和谐。
        常言道: “篆宜缓,隶亦疾。”章太炎一反常道,有意强化篆书的流动感,参差美,无疑给篆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写出了自己的个性,更可贵的是开了草篆书法的先河。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