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里巎草书述笔法
康里巎(1295—1345),又作康里巎巎,字子山,号正斋、恕臾。康里(今新疆)人。他是元代的一位蒙古族(一说哈萨克族)书法家,是少数民族中的书法家的卓越代表。
《元史》本传称他“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啻金玉。”可惜他的书法作品保存下来的极少。然而仅从其代表作《述笔法》一帖,已足以说明他在书史上占有较高地位绝非偶然。
《述笔法》为墨迹纸本,高35.8厘米,宽329.6厘米,共103行。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它是康里39岁时所书,当时正是作者精力旺盛,艺术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之际,故所作草书以流利挺拔为基调,开始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貌。
有人把康里同赵孟一起归入“复古主义大师”的行列,是有一定道理的。他与赵虽“殊途”却 “同归”,两人都是既秉承古法,又善于变通的。康里的楷书学虞世南,“得圆润浑朴之意”; 其行书学王羲之,“笔画遒媚,转摺圆劲”;其草书脱胎于晋人书札,又得力于王献之、米芾的行草,并吸收了汉魏章草的某些笔法,形成了简洁明净、劲秀峻逸的书风。打开《述笔法》长卷,我们不难发现,其用笔与结字近似孙过庭的《书谱》,其潇洒的风度则近乎陆机的《平复帖》,且更为流畅俊爽,举重若轻。纵览《述笔法》全卷,线条干净利落,结体简洁自然,通篇没有故作繁杂的异体字,也没有那种故作左冲右突的忸怩作态。即以本书影印的此卷开头几行为例,他运笔单刀直入,果断明快,一般不作连绵之笔,有时偶一为之(如“高人”二字相连) ,便见笔端生风。字与字之间虽无游丝相连,因露锋较多,故出现了笔断意连的效果,于严谨之中显示出力量的充沛。正如前代书家所称赞的: “如雄剑倚天,长虹驾海”; “如秋涛瑞锦,光彩飞动”。的确让人感到他的书法是既扎根于传统书学,又努力寻求传统帖学通俗化的新路。因此,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一书中说: “国朝以书名世者, 自赵魏公(赵孟) 后, 便及公也。”这个评价并非过份。尽管后人也曾对他的书法提出了“沉着不足”、“结法少疏”等颇为中肯的批评,但康里子山仍不愧为我国少数民族中唯一能与汉族书法家并驾齐驱的杰出人物。
《元史》本传称他“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啻金玉。”可惜他的书法作品保存下来的极少。然而仅从其代表作《述笔法》一帖,已足以说明他在书史上占有较高地位绝非偶然。
《述笔法》为墨迹纸本,高35.8厘米,宽329.6厘米,共103行。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它是康里39岁时所书,当时正是作者精力旺盛,艺术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之际,故所作草书以流利挺拔为基调,开始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貌。
有人把康里同赵孟一起归入“复古主义大师”的行列,是有一定道理的。他与赵虽“殊途”却 “同归”,两人都是既秉承古法,又善于变通的。康里的楷书学虞世南,“得圆润浑朴之意”; 其行书学王羲之,“笔画遒媚,转摺圆劲”;其草书脱胎于晋人书札,又得力于王献之、米芾的行草,并吸收了汉魏章草的某些笔法,形成了简洁明净、劲秀峻逸的书风。打开《述笔法》长卷,我们不难发现,其用笔与结字近似孙过庭的《书谱》,其潇洒的风度则近乎陆机的《平复帖》,且更为流畅俊爽,举重若轻。纵览《述笔法》全卷,线条干净利落,结体简洁自然,通篇没有故作繁杂的异体字,也没有那种故作左冲右突的忸怩作态。即以本书影印的此卷开头几行为例,他运笔单刀直入,果断明快,一般不作连绵之笔,有时偶一为之(如“高人”二字相连) ,便见笔端生风。字与字之间虽无游丝相连,因露锋较多,故出现了笔断意连的效果,于严谨之中显示出力量的充沛。正如前代书家所称赞的: “如雄剑倚天,长虹驾海”; “如秋涛瑞锦,光彩飞动”。的确让人感到他的书法是既扎根于传统书学,又努力寻求传统帖学通俗化的新路。因此,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一书中说: “国朝以书名世者, 自赵魏公(赵孟) 后, 便及公也。”这个评价并非过份。尽管后人也曾对他的书法提出了“沉着不足”、“结法少疏”等颇为中肯的批评,但康里子山仍不愧为我国少数民族中唯一能与汉族书法家并驾齐驱的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