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枢行草韩愈文
鲜于枢 (1256—1301) ,字伯机,号困学民,又号虎林隐史、直寄老人。渔阳 (今河北蓟县) 人,居杭州。官至太常寺典簿。《书史会要》称其酒酣鹜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早年学书,愧未能如古人,据说,偶到村野,看见两人在泥淖中拉着车走,遂悟书法。其小楷类似钟繇书体, 又善行草, 赵孟非常推重。从传世的《赵孟、 鲜于枢论书画合卷》真迹来看,他们互相切磋书画艺术,各有心得和成就,确实是元代两巨擘。陈继儒说: “两公于墨苑中小游戏,不无摩垒血战之意。”而实际上, 赵孟还是尊重鲜于枢论古草书的见解及其草书作品的。鲜于枢的草书从真行书来,所以落笔不苟且,点画皆有意态。史籍中说他“能悬臂书大幅”,但今已罕见。
伯机书与子昂书都出入于晋唐,遒美可人。两相比较,赵书骨势较开张,笔意媚润,鲜于书回旋富节奏,点画清劲,各有所长,不能互掩。从成就上说,赵孟多才艺, 书法也更合功性两契的要求,更见个性,但不论诗、画,不论长篇楷书,鲜于枢的行草,尤其是草书,自有其不低于赵孟的价值。 赵孟曾说: “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及,世乃谓仆能书,所谓无佛处称尊耳。”
伯机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原迹为行草,是作者于元大德庚子年(1300)为友人吉甫书写的。跋文说他用的是伪造的名牌应科笔,“一入墨,锋便散,凡四五易,竟此卷”,自谦云“然皆不成书”,但从作品本身看,却象狄平子所说:“然正因此,故而愈见结构之精,用笔之佳,……能使笔墨,而不为笔墨所使,即此一点,为明清人所不能及。”如“曲眉丰颊”四字的结构,精严而不拘谨。“丰”字形密而气舒,上半字左重,下半部以右重相应,加上笔势平稳而作渐变,使一个对称型的字活了起来。“眉”字,以整体一侧而生百媚,以平匀的构造与“丰”字照应,又以“目” 旁中“虚”的处理,使草字“曲”的简笔字形有了向繁笔“丰”字过渡的形式条件。这不是率意为之能够产生的佳构。再看“翳长袖”三字,虽用劣笔书写,居然进锋不散,回护饱满而润泽。如“袖”右的长竖和短横,骨肉兼具; 而如“翳”、“长”的转折,则更显示出娴熟操笔的功力。尽管存在着如“神”字“示”旁稍觉平薄的点画,但整体的清神秀趣,仍有瑕不掩瑜之感。也许正因为使用劣笔,所以当其感觉将失控时,反倒能在“列”的长曲笔之类笔画上,表现出转偏为正、转拗为顺、转危为安的潜能;又在其稍稍称手时,马上写出象“体”字那样形意皆畅的好字,象“外”字那样遒妍自在的好字。
伯机此书,肥笔不松软,瘦画不纤弱,起落转折和搭接,交代清楚老到,笔拗时势不拗,线曲时锋不滑,反生流转中之微妙节奏。结构于紧凑匀整中巧用虚实,端庄者雅有风姿,洒脱者不失凝重,确如王穉登所评:“清森峭劲,如云端野鹤,涧畔寒松,风骨棱棱,无火食人气。”故宋珏说它超过宋仲温所书同一韩文的书迹,并非过誉之词。
伯机书与子昂书都出入于晋唐,遒美可人。两相比较,赵书骨势较开张,笔意媚润,鲜于书回旋富节奏,点画清劲,各有所长,不能互掩。从成就上说,赵孟多才艺, 书法也更合功性两契的要求,更见个性,但不论诗、画,不论长篇楷书,鲜于枢的行草,尤其是草书,自有其不低于赵孟的价值。 赵孟曾说: “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及,世乃谓仆能书,所谓无佛处称尊耳。”
伯机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原迹为行草,是作者于元大德庚子年(1300)为友人吉甫书写的。跋文说他用的是伪造的名牌应科笔,“一入墨,锋便散,凡四五易,竟此卷”,自谦云“然皆不成书”,但从作品本身看,却象狄平子所说:“然正因此,故而愈见结构之精,用笔之佳,……能使笔墨,而不为笔墨所使,即此一点,为明清人所不能及。”如“曲眉丰颊”四字的结构,精严而不拘谨。“丰”字形密而气舒,上半字左重,下半部以右重相应,加上笔势平稳而作渐变,使一个对称型的字活了起来。“眉”字,以整体一侧而生百媚,以平匀的构造与“丰”字照应,又以“目” 旁中“虚”的处理,使草字“曲”的简笔字形有了向繁笔“丰”字过渡的形式条件。这不是率意为之能够产生的佳构。再看“翳长袖”三字,虽用劣笔书写,居然进锋不散,回护饱满而润泽。如“袖”右的长竖和短横,骨肉兼具; 而如“翳”、“长”的转折,则更显示出娴熟操笔的功力。尽管存在着如“神”字“示”旁稍觉平薄的点画,但整体的清神秀趣,仍有瑕不掩瑜之感。也许正因为使用劣笔,所以当其感觉将失控时,反倒能在“列”的长曲笔之类笔画上,表现出转偏为正、转拗为顺、转危为安的潜能;又在其稍稍称手时,马上写出象“体”字那样形意皆畅的好字,象“外”字那样遒妍自在的好字。
伯机此书,肥笔不松软,瘦画不纤弱,起落转折和搭接,交代清楚老到,笔拗时势不拗,线曲时锋不滑,反生流转中之微妙节奏。结构于紧凑匀整中巧用虚实,端庄者雅有风姿,洒脱者不失凝重,确如王穉登所评:“清森峭劲,如云端野鹤,涧畔寒松,风骨棱棱,无火食人气。”故宋珏说它超过宋仲温所书同一韩文的书迹,并非过誉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