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经·大般涅槃经卷第九
1900年,在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大批唐代及唐以前的文书和卷轴画、织绣品等。这些文物内容多与佛教有关,系当时僧人为避战乱或宗教迫害而封藏在洞内的。这宗巨大的历史遗产,为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并由此而导致“敦煌学”的诞生。可惜敦煌的许多文物已为外国人盗去,这是非常可惜的。
《大般涅槃经卷第九》也出于敦煌藏经洞。系卷轴形式,纸本。纵26厘米,横1115厘米。今藏于北京图书馆。卷末有题记: “天和元年岁在辰巳十二月一日,比丘法定发愿造《涅槃经》一部。”北周天和元年(566)写成。书写者或即释法定,或是当时的职业抄经手。
北周前后,传世刻石很多,而可靠的流传有绪的墨迹却寥若晨星,特别是较为完整的卷轴作品。这一经卷为纸本墨迹,又有明确纪年,因而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
史载,公元554年,南朝梁名士王褒等为北朝虏至长安,后被北朝任用。当时北方贵胄都翕然学习他的书风,以至北朝原来长于碑榜的书家赵文渊门庭冷落。北周离隋唐已近,随着时代的推移,由于书体自身的演变规律,简便快捷的使用效益,时尚好恶的变易,使流利活泼、疏放妍妙的行草书体日渐在朝野流行开来。并日渐摆脱北魏遗有浓厚隶意、较为古拙淳朴的书风,日趋成熟。书法造诣较高的王褒、庾信等文人的北来,对北方当时早在汉晋就已进行的书体变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一经卷的书者并非当时著名书家或名士; 唯其如此,我们倒能藉此窥见北周启牍书法的真实风貌。它不但填补了北周这一历史时期墨迹的空白,而且提供了这一历史时期书体及艺术风格的可靠范本,同时以实物资料表明正书与行草书并行演变的事实。北周的正书碑版作品今有多种存世,风格和该经卷大相径庭,与南朝碑版、尺牍的大异其趣正可南北映衬、相互说明。
这里影印的经卷有两部分。前半部分的经文为正书。结体平正而自然天成,还没有后来唐代的森严法度。点画精到蕴藉,均以尖锋入笔出笔,并且偶有牵丝。可注意的是横画较竖画为细瘦,中部稍提,笔画均带曲势,而且顿挫分明,与北魏时期横画中间部分也丰厚的特点显著不同。尽管如此,但还是显得笔短意长,笔意醇厚。书风和平简静,意境恬淡深邃,大有钟繇遗韵。
后半部分的题记为行书。作者驾驭笔的技巧十分娴熟,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线条刚拔流利,顿挫有则,驻转自如,象山泉曲折婉蜓,随势流泻; 象劲风披拂柳枝,刚柔相发。笔致遒逸,精神飞动。那种秀逸流美的线条及表现的境界是前此未有的,已不复遗有隶书波磔的笔意。
前后两部分,一静一动,相映成趣。两部分整体风格与北魏写经的古拙质朴有显著不同,说明书体本身也已随着时代的脚步走向近古,开唐代楷书及行草的先河; 旧的书体、旧的笔法已经解体,新的书体、新的笔法即将趋于成熟境地。在这中间,主要是通过民间书法的长期孕育而初具规模。民间书法的沃土同时也滋养、哺育着文人书法,呼唤着文人书法加以总结和升华。
《大般涅槃经卷第九》也出于敦煌藏经洞。系卷轴形式,纸本。纵26厘米,横1115厘米。今藏于北京图书馆。卷末有题记: “天和元年岁在辰巳十二月一日,比丘法定发愿造《涅槃经》一部。”北周天和元年(566)写成。书写者或即释法定,或是当时的职业抄经手。
北周前后,传世刻石很多,而可靠的流传有绪的墨迹却寥若晨星,特别是较为完整的卷轴作品。这一经卷为纸本墨迹,又有明确纪年,因而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
史载,公元554年,南朝梁名士王褒等为北朝虏至长安,后被北朝任用。当时北方贵胄都翕然学习他的书风,以至北朝原来长于碑榜的书家赵文渊门庭冷落。北周离隋唐已近,随着时代的推移,由于书体自身的演变规律,简便快捷的使用效益,时尚好恶的变易,使流利活泼、疏放妍妙的行草书体日渐在朝野流行开来。并日渐摆脱北魏遗有浓厚隶意、较为古拙淳朴的书风,日趋成熟。书法造诣较高的王褒、庾信等文人的北来,对北方当时早在汉晋就已进行的书体变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一经卷的书者并非当时著名书家或名士; 唯其如此,我们倒能藉此窥见北周启牍书法的真实风貌。它不但填补了北周这一历史时期墨迹的空白,而且提供了这一历史时期书体及艺术风格的可靠范本,同时以实物资料表明正书与行草书并行演变的事实。北周的正书碑版作品今有多种存世,风格和该经卷大相径庭,与南朝碑版、尺牍的大异其趣正可南北映衬、相互说明。
这里影印的经卷有两部分。前半部分的经文为正书。结体平正而自然天成,还没有后来唐代的森严法度。点画精到蕴藉,均以尖锋入笔出笔,并且偶有牵丝。可注意的是横画较竖画为细瘦,中部稍提,笔画均带曲势,而且顿挫分明,与北魏时期横画中间部分也丰厚的特点显著不同。尽管如此,但还是显得笔短意长,笔意醇厚。书风和平简静,意境恬淡深邃,大有钟繇遗韵。
后半部分的题记为行书。作者驾驭笔的技巧十分娴熟,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线条刚拔流利,顿挫有则,驻转自如,象山泉曲折婉蜓,随势流泻; 象劲风披拂柳枝,刚柔相发。笔致遒逸,精神飞动。那种秀逸流美的线条及表现的境界是前此未有的,已不复遗有隶书波磔的笔意。
前后两部分,一静一动,相映成趣。两部分整体风格与北魏写经的古拙质朴有显著不同,说明书体本身也已随着时代的脚步走向近古,开唐代楷书及行草的先河; 旧的书体、旧的笔法已经解体,新的书体、新的笔法即将趋于成熟境地。在这中间,主要是通过民间书法的长期孕育而初具规模。民间书法的沃土同时也滋养、哺育着文人书法,呼唤着文人书法加以总结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