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

2019-05-26 可可诗词网-书法名作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张迁碑》,隶书。碑阳15行,行42字。碑阴三列,上二列19行,下列三行。额篆书阴文“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明万历间(1573—1620)发现,碑石今在山东泰安岱庙。
        《张迁碑》书风的主要特点是:坚实、朴茂、稚拙、倔强。碑额篆书有汉金文韵味,是汉碑额中难得的隽品。构成这些特点的要素,除书法结体“精神内含”以外,刻工的时代风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此碑字型结构,运笔技法,都全力倾注于敛,极少纵逸笔画。即使稍纵笔线,亦仅示意而已,仍以擒敛收笔。
        例如: “君、字、方、也”四字,“君”字长横本可纵笔波发,而它横画运笔顿挫坚实,似平而微仰,收锋略示波发意即敛住了。左撇本可用开拓以表情性,而它一下笔就极意内敛,直下如竖向内微弯以蓄势,最后向左微弯收笔,略示撇意而已。“口”部仅用六分之一的位置,把下角构成整个字的正方形。这些安排,突出了谨严、质朴的美感。“字”字的横画,最易流于刻版,而本碑书者著意把“子”的钩笔写成一个半径圆弧,不仅破掉直笔画的刻板,更觉欹正生情。“方”字仅点画二笔平正,馀下二笔迂缓回环,是较难安排的,但本碑书者巧妙地把一点压在横画偏右,以蓄其势,长撇从点下发轫,回旋左拓,最后钩笔腾空运行至收笔时与撇稍微靠近,逆锋作方笔收锋,略呈钳形,把两笔松散笔画构成包抄之势,与顶上紧压之点,遥相呼应,动静生情。“也”字第一横硬折作钩,极向内向上收敛,钩与中竖特别缩短,给中部留出空间以见宽绰。左直竖至转角处笔稍提转折使下角成正方形,乙钩波磔运行步步紧逼至波发作雉尾稍纵即收,保持潜藏之力,愈显平和质朴。


        “讳”、“焕” “龙”、“贱”四个左右组合字,也各有特点。“讳”字结体左右各不连属,笔画都作平直,稍不注意,就易流于刻板,但本碑书者把“言”旁安排成略形上方下窄,左边第一横与“口”下角微缩,构成饱鼓形,右边“口”下角收紧,给右部的“韦”预留方便。“韦”的上中部横平竖直,了无变化,仅把下部写成“巾”的三短竖笔向左微弯,以六分分之一的部位,用极少笔墨,略施变化,便破除了众多方正横竖的板滞,使二部组合顾盼生情。“焕”字“火”旁极度缩短,右部“奂”的上撇与长横把“火”旁夹在中间,横画左向突出特长,下部左撇斜伸破空,最后一点作垂直短竖收势,把重心稳住。一笔小竖点,显示了千钧之力。“龙”字左旁边界垂直,仅把“月”的右下角向左收缩,“月”中二横疏朗,两竖超出横画极微,以密中之密的峻险,衬托出右部“”的疏中之疏的宽馀。最后在“”身宽广的钩中缀以很小三点,更饶古拙奇趣。“贱”字右部的“戋”有左倾之势,“贝”的左竖预作准备,使向右倾,以成对峙。“贝”下二点紧缩“目”下右侧,左点斜伸,右点垂直,极紧凑之妙。
        再看上下重叠组合的“兴”、“帝” 、“幕”等字。“兴”字下笔就呈乱头粗服的气势,似乎漫不经意,实则经营周密,结构谨严。其妙在于上层四短竖下端超出横点极微,三组短横,气势一致,下层长横紧密衬托,又与上层竖笔全不粘连,留出了一条空隙。这道空隙,疏密不得;疏了与上层脱节,密了失去透气之妙。“帝”字长横中部略轻,使上下层衔接安稳中间两点上敞下窄,微偏于左,左点虚上以示透气,且破方整刻板之病。下层二横五竖,竖笔极意收缩,有变化于微茫之妙。“幕”字上中层横竖笔画笔势雄强,如帷幕罩于地,迫使底层笔画无地安排,局促如拉幕绳索委地,形成特别强烈的疏密对比。这种高度纵敛的境界,不经过周密思考,是很难领会其旨趣的。
        从上例造型,可见《张迁碑》书法奇妙特点。骤然一看,可说是“笨拙”得很,仔细推敲,乃领悟其“大巧若拙”之秘奥。这种粗犷朴茂的书风出于当时底层书佐人物之手,与庙堂书风不可相比。底层“胥吏”日常应用的简牍书法正处于迅猛进化时期,一旦偶作规范隶书,乃隶、楷相互渗透。加以凿刻匆促,有很多生硬方笔实产生于石师凿下,与《礼器》、《曹全》等刻工精美的碑拓相校,产生逆反的新观感,更觉《张迁碑》书法“稚气满纸,逸趣横生”,有极强烈的生命力。它的缺点是有写错的字和刻错漏刻的字,但是瑕不掩瑜,贵在选择吸取。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